本报记者 郑 颖
初夏时节,走进奉新县澡溪乡,随处可见党员干部在扶贫一线为民办实事的场景,基层党组织变强,党员队伍变优,群众脱贫致富,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朝气。
在脱贫攻坚中,该乡始终把党的力量挺立在最前沿,坚持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开展,党员作用就在哪里发挥,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发展优势。党建作为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新动能,带领群众一起脱贫奔小康。
选好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连日来,省级贫困村黄石村第一书记熊诗俊忙着向村干部讲解脱贫攻坚相关政策。通过第一书记的传帮带,村干部帮扶贫困户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村里建立起一支能帮扶、会帮扶、永帮扶的扶贫工作队伍。澡溪乡党委书记谭海林说:“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黄石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该乡一方面引进人才,让班子强起来,利用各级单位派驻的第一书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从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中选优配强班子。去年通过换届,5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更换了新人,新任村干部上任后,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如今,小事不出村、大事帮代办,村部逐渐成为干部常驻、群众愿来,资料齐全、措施精细的脱贫攻坚“大本营”。
在选拔基层党组织“主心骨”的同时,该乡还注重培养致富能人,给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的“靠山”。下堡村的罗会金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种植的200多亩黄菊,让贫困户坐享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务工佣金,2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
鼓起集体经济的“钱袋子”
“你看,现在的水多好啊,我们再也不担心没水喝了。”5月7日,澡溪乡澡面村罗家坳组贫困户黄维星拧开自家的水龙头高兴地说。
罗家坳组有20多户村民住在山上,只能靠饮山泉水,因为年久失修,原来的蓄水池和水管都老化了。去年,该村流转了30亩田发展稻田养鱼,产生的收益80%分给贫困户,20%归村集体。集体有了钱,村委会立刻决定从集体收益中划拨2万元,加上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罗家坳组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如果没有村集体经济,就是空壳村,村里想做点事根本办不成,脱贫攻坚就会缺乏后劲,不仅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还会把人心搞散了。”谭海林深有感触地说。
为此,该乡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各村盘活中小学校旧址、店面、山场等集体闲置资产,获得租金收入;依托“支部+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等经营模式,集体入股农业股份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目前,该乡已经形成黄石村的光伏发电、官坳村的中药材种植、坑头村的肉牛养殖、九仙村的农家乐等多种产业,集体经济从中得到了长足发展。
画出共奔小康的“同心圆”
满目青山之间,小桥、流水、人家,天光云影之下,粉墙、青砖、黛瓦,勾画了株梓村诗意般的美。谁能想到这么美的一个村庄,曾经猪圈、厕所杂乱不堪。去年5月,村里开展秀美乡村建设,然而,在推进拆除危旧房工作中却犯了难,没有人愿意拆。
“关键时刻,只有紧紧依靠党员,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平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黄小平带头拆除了自家200多平方米的危房。党员们纷纷效仿,并上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渐渐地,大家理解了,同意了,全村共拆除危旧房5000多平方米。在拆掉的空地上,村里铺了草、种了树、修了路,环境比原来好多了,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脱贫攻坚中,澡溪乡牢牢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通过加强培训,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周一晚上该乡都举办周一大讲堂,由党员轮流讲课,讲课内容包括脱贫攻坚政策解读、工作体会、党的知识、读书心得等,讲完后,由其他党员进行点评,在学习中提高党员的认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引领贫困群众,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