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歆
4月23日,记者结束了在井冈山下为期14天的蹲点采访。在井冈山期间,记者将见闻与思考写成日记,记录下这片红色土地的新变化。
采访结束后,回溯整个采访历程,记者从日记中撷取数个片段。这些片段体现着井冈山人民不屈不挠、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追求脱贫致富的精神。它们是一首写在山间的奋斗者之歌。
4月12日 雨 井冈山市柏露乡
早饭过后,采访团一行五人和当地村干部一起,来到柏露乡下陇村斜源村小组采访。
斜源村小组地处半山腰,与神山村隔着一个山头。村后有一条小路,上通黄洋界。据村民介绍,这里是当年红军挑粮上井冈山的三条小道之一。如今这里依然保存着当年的原始风貌,上山要经过为数众多的瀑布群,景色绝佳。
而如今,柏露乡已与柏露文旅公司合作,计划开发这条挑粮小道作为新的旅游线路。但公司在与村民们沟通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处。
“建了游客中心,会不会挡住我们的光线?”“修了新路,我们家门口的老路能留多宽?”在村民陈金龙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谈话中,记者了解到,村民们十分希望公司来此开发旅游,但对于具体的规划却有诸多看法。很多人并不愿意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而旅游开发又不免对村子的原有风貌作些调整,谈判一时搁置下来。
“开发开发,肯定要有变化嘛!”进屋后的下陇村村主任陈良勇接过了话头。一番热烈的讨论过后,陈良勇告诉记者:“这件事,我们也比较着急,但村民们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目前有几名村民的思想慢慢通了,我们准备趁热打铁,再做一做工作,争取早日把项目谈妥!”。
4月15日 雨 井冈山市茅坪乡
全国人大代表左香云当起了“讲解员”。上午一进神山村村口,采访团便看见他娴熟地向参加红色培训的学员们,讲解神山村的脱贫经历。
同一天,坝上村李氏祠堂内,茅坪乡党委书记刘晓泉和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彭夏英一道,向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学员们讲述茅坪的脱贫方案。
乡干部李燕平告诉记者,在茅坪乡,干部和村民都成了“讲师”。这种转变,来自于他们近年来对“深挖”旅游潜力的思考。
“以往,游客来到神山村,转悠一圈,看看新鲜,就离开了,游览时间非常短。现在我们制定了一整套的讲解方案,由村干部或口才好的村民带领参观团,沿着国家领导人走过的路线,一家一户详细讲解。”李燕平说。
如此,不仅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了神山村故事,也给更多的村民带来了客流量和经营收入,更让许多村干部和村民自身素质发生了大变化。原本不善言辞的彭夏英,口才比以前好了许多。以往羞涩腼腆的村民彭长良,现在和游客谈起话来也落落大方。
4月18日 晴 井冈山市茅坪乡
神山村的集体经济,多年来都是个零。
“那时候,全靠上级的转移支付。到年底了经费紧张,各村都要去乡里求助。”年轻的村主任助理李石龙与记者谈起了往事。
“2018年,我们实现了零的突破。”李石龙告诉记者,这一年,他们引进了井冈山市神山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神山糍粑”品牌产品。村集体授权该公司使用“神山”标志,公司每销售出一份“神山糍粑”,村集体经济就能获得2元分红。到2018年底,神山村村集体账上首次有了8万余元的收入。
这笔钱,被用来为全村群众代缴新农合、新农保。
尝到了甜头的神山村趁热打铁,由村“两委”牵头,党员干部主动参与,贫困户自愿加入,成立了“好客神山”乡村旅游公司,对接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村集体从其运营收入中按比例提成。
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神山村的人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又想出了新的计划:利用客流量大的优势,以村集体为主体引入新市场主体,在村中开发拓展体验式项目;发挥生态优势,建设四季蔬果采摘园和土法造纸体验基地;精深加工竹制品和农副产品,包装成特产大礼包……
“靠山吃山”,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当山不再成为横亘在人类面前的屏障,山里人的智慧,便如山泉一般迸发出来,成为让日子越过越美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