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这是应铭记的70年。在赣南,老区人民饮水思源、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让老区振兴发展焕发出新的时代荣光。
这是不平凡的70年。在井冈山,当地百姓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融入实践,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这是闯新路的70年。在萍乡,广大群众解放思想、求实创新,为建设会呼吸、更宜居的新型城市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梦想在前,使命催征,奋斗的史诗将在赣鄱大地续写辉煌。
脱贫后的井冈山神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本报记者 梁振堂摄
本报记者(右)与朱定生父子下地劳动。
学员们在坝上村体验“红军的一天”。
李桂花的儿子朱德明向记者讲述当年智救陈毅的经过。
萍乡北桥社区的居民们向记者讲述海绵工程建成后的幸福生活。
执行策划:本报记者 张 雪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 莹
“革命汤”喝出幸福味
(画面一)“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 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 咳 咳……”4月15日,赣州市信丰县油山镇,老表们摆出地道的红军餐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米饭、南瓜汤是项英、陈毅和游击队员的主要食物。如今食物的味道没变,却吃出了幸福的感觉。
郭咸生(油山镇红米 村村民):从缺衣少食到丰衣足食,从贫困落后到脱贫致富,家家住洋房、户户有小车在油山已成现实。2007年我们全家住进了新房,2016年我买了第一辆小车,现在我家种了20多亩脐橙,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
康平(油山镇镇长):近年来,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群众发展脐橙、西瓜等产业,2018年,油山镇的人均纯收入为13900多元,增长13%,2019年纯收入预计达到15000元。今后5年,油山镇将充分利用“红色上乐塔、蓝色走马垅(水库)、金色脐橙带”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做优做强脐橙优势产业,逐步使油山成为“国内最优脐橙主产区的主产地”;充分发挥油山山区的自然优势,通过3至5年努力,实现全镇种植以银杏为主的名贵苗木产值达1.5亿元目标。
【蹲点感言】吴萍(江西卫视记者):很多人觉得油山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但我这次看到的却是一个生态优良、交通便利、产业丰富的村庄。今天老乡们准备的这顿饭,虽然算不上山珍海味,但恰恰体现出老区人民不忘历史、坚持奋斗、不懈努力的决心。采访中,我问及村民们现在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答案大致相同,那就是党的政策好,当地老百姓敢想敢干。油山的百姓们已经把革命精神的传承融入血液里,把敢想敢干的精神实践在奋斗中,同时也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子。
朱定生(油山镇老屋下村村主任):我从小听奶奶讲他们那个年代的革命故事,我常常想,在那个条件如此艰苦的年代,人们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却那么强,如今我们的生活这么幸福,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求上进呢?今年6月,我将通过函授学习获得江西农大园艺专业本科文凭。我是一名果农,又是一名村干部,所学的园艺知识不仅对自己有用,还可以帮助和引导村民们科学种植。我要发扬奶奶本分做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将革命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延续下去。
【蹲点感言】童梦宁(江西日报记者):我在朱定生家住了3天,他家楼上楼下共有2个卫生间,装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家里还有Wi-Fi,这都是农村喜人的变化。他们把当年李桂花做给陈毅的那道野淮山汤做给我吃,里面还加入了新鲜的排骨,朱定生说,当年的革命汤应该要有新时代的幸福味道,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一份精神汤。脚下有泥土、心中有阳光。我要牢牢记住,融入老百姓,沉下身子,只有带着泥土清香的稿件,才能打动人。
让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
(画面二)4月19日,气温骤降,经历一整晚的连绵阴雨,萍乡市安源区北桥社区的道路却干净有序,全无积水痕迹。这在两年前,居民们根本不敢想象。利用废弃陶瓷做成的生态透水砖,像海绵一样吸水性很强,一桶水泼在路面上,一下子就渗下去了。如今,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
喻龙官(北桥社区居民):我家住一楼,以前每年汛期受灾很严重。床头柜、桌椅全都浸泡在水里。2017年6月,社区完成海绵工程改造后,家里再也没涨过水,现在的道路干净又安全,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刘民(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萍乡海绵城市建设4年来,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涝灾害得以克服消灭,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提升,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但是,海绵城市试点并没有结束,它恰恰是一个全新的出发点,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建设最基本的理念。截至目前,萍乡有超过50%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标准,已提前实现了2020年的目标。未来,萍乡将坚定地践行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这两个理念,把为老百姓做实事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遵循,加速实现“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城市图景。
【蹲点感言】孙超(人民日报社记者):这次采访印象最深刻的是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我听当地的干部介绍,现在萍乡的主要河流很少出现内涝,是因为他们在上游建造了很多人工湖泊,当河水水位过高时就会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水引到湖里,湖泊平时又成为市民们休闲的场所,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也是萍乡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好经验。
小山村孕育“大产业”
(画面三)山雀子躁醒的神山,云销雨霁,彩彻区明。4月17日,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左良建家中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其家中各类竹制纪念品和特色食品爱不释手,竞相购买。
左良建(神山村村民):1997年,我和舅舅、表哥合资在村里创办了竹筷厂,辛苦一天只能赚50元左右。2008年,随着井冈山旅游业兴起,我转换思路,做起了竹制工艺品。之后,我又陆续投入60余万元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2018年,工厂开始转型做竹篱笆、竹护栏等大件产品,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工厂产出的竹制品占全村的40%,总产值已经突破100万元。
李燕平(茅坪乡驻神山村干部):茅坪有两件宝:“历史红、山村好”。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神山村未来要实现三个同步: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工程,努力实现群众与集体同步增收。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11900元,增长15.6%,6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了5万元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努力实现庭院与村庄同步美丽。三是大力推进志智双扶工程,努力实现家风与乡风同步文明。实现了这三个同步,农民的生活就更加幸福了。
【蹲点感言】谢元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井冈山日日有变化、月月有新亮点。我看到很多乡镇都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好多村民也在想方设法,抢抓增收的机遇。这一次蹲点时间长,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片红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作为记者,只有俯下身子、真诚交流,才能记录下基层百姓最真实自然的一面,我会用我手中的笔和镜头,将更多江西感人奋进的好故事传播出去。
(画面四)4月18日,茅坪乡坝上村村民老肖像往常一样,早早准备好食材,在家门口迎接“红军的一天”体验团的到来。炒菜、聊天、唱红歌,学员们干劲十足,屋内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屋外的老梨树在阳光的映射下,叶子也越发油亮了。
肖富明(坝上村村民):2012年,村里开始做“红军的一天”体验项目,我家是最早接待的六户人家之一。每到旅游旺季,家里天天有接待,光餐费一天就能带来上百元收入。这几年,我通过订阅报纸杂志学习种植知识,去年又种了4亩猕猴桃,预计明年产量将超过1万斤。现在的环境和政策是真的好,只要你有能力、肯做事,你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王超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职工):我是江苏宜兴人,一直听朋友说,江西有一座红色旅游景点里最绿的,绿色景区里最红的山,这次终于来到这里,感觉特别兴奋。今天上午,我们重走了红军挑粮小道,学员们扛弹药箱、找地标、认草药、抬担架、自制红军餐,真切地感受到在战火纷飞年代,无数英烈为追求理想浴血奋战、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忆苦方能思甜,这次的学习体验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蹲点感言】李歆(江西日报记者):我已经数不清来井冈山采访多少次了,但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是第一次。这些年,井冈山的全域旅游做得越来越深入了,不仅打造了很多精品乡村旅游点,同时采用整体规划的形式进行包装设计,比如坝上村“红军的一天”,就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度过了艰苦的岁月,迎接井冈山百姓们的一定是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扫描二维码、登录中国江西网或下载江西新闻客户端,即可在网上和手机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视频。
整理:本报记者 杨 莹 摄影、摄像:本报记者 涂星星 杨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