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旭
赣东北革命老区,承载着太多红色记忆。
1928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知识分子,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东北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赣东北革命老区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春天。
前不久,记者专程前往这片红色土地,探寻老区山村从“没有电”到 “用上电”,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变化,点滴感受电力事业发展给老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迁。
近日,国网婺源县供电公司江湾供电所电力抢修人员冒雨进行梨园10千伏线路抢修作业。通讯员 王国红摄
从无到有之变,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电
6月19日 星期三 雷阵雨
大雨瓢泼,我们驱车来到上饶市广丰区大南镇塘狮村。
同行的国网上饶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电力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经过多轮农网改造升级,国网上饶供电公司由一个以小火电、小水电为主的地方性小电网,发展成供电人口达460多万的大电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
年过七旬的村民章增博很是感慨:“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过去村里夜晚很单调,只有月亮给小山村带来一丝光明。晚上只能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从堂屋到厨房几步路,都要用手遮挡着,生怕被风吹灭。后来听说村里要通电,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肩扛手提帮助电力职工把供电设备搬进村。为什么?就是盼着早一点用上电。”他老伴刘宣爱指着屋顶的灯泡说:“1978年以后用上了电,可灯泡就像小西红柿,泛着一点红光,远了根本看不见,每晚10点左右就停了电,还是离不了煤油灯、蜡烛。”
章增博的二女婿李碧飞在塘狮村兴办了一家工艺品厂。“前几年,企业要用电生产,村民家里要用空调、电冰箱、彩电等电器,电压很不稳定。为了错开用电高峰,我只能晚上开机器加工。”说完以前用电的窘境,李碧飞的话语轻松起来,“现在用电有了保障,企业是满负荷生产。在企业打工的100多名贫困乡亲,每月人均纯收入有2000多元。”
谈起供电的变化,大南供电所电工黄振水说:“从前农村电网设备落后,设施陈旧,电压普遍只有130伏左右,安全可靠性差,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不少烦恼。为了让农民用上安全优质电,2008年,随着国家进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现了村村通动力电,供电质量大幅提升。”
电网建设改造升级步伐从来没有停歇。从全省情况看,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86.3亿元,用于35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升级,其中贫困地区投资达到81.78亿元,累计提升改造长期“低电压户”达144.6万户,县域电网间联系薄弱问题和长期低电压问题全面消除。
章增博高兴地说:“农网改造升级后,旧的变压器换掉了,负荷分配合理了,村民们用上了‘舒心电’。有了充足的电能,现在家里的冰箱、电视、电磁炉都可以放心用了。”
电力事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百姓的生活,还为实施整体易地搬迁、打好扶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电力保障。近年来,全省光伏扶贫接网工程投资累计超过3.53亿元,累计结算电费1.1亿元,惠及7万户贫困户。
赣闽电网相连,携手共奔小康的电
6月20日 星期四 晴
去铅山县武夷山镇,难得晴天。山路旁五颜六色的花草争相斗艳。
一路蜿蜒崎岖,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位于武夷山镇查家厂路口的国家电网庙基35千伏输变电站。
武夷山地区是有名的产茶地,当地农民收入大多依靠茶叶生产。但是,长期电压不稳、供电不足这个突出问题,制约着武夷山镇所处的赣闽两省交界乡村经济发展。2017年1月,造福赣闽两省边界6000多名居民的庙基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并联网运行,有效解决了闽赣两省交界区域农村电网配电薄弱问题。
到达武夷山镇桐村村民梁华家时,已是中午时分,主人热情邀请我们在他家吃午饭。饭桌上,他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前些年,由于用小水电站的电,电压偏高,灯泡常烧坏。茶叶加工生产季节经常跳闸,影响茶叶加工产能,茶叶品质也上不去。赣闽电网联网工程建成运行后,供电质量有了保证,我家的农家乐和茶叶生意比以前好多了。”梁华算了笔账,2017年以来,他家这两项产业年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
高质量的电力供应让赣闽交界处的江西农民高兴了,同时也让福建农民高兴起来。午饭后,我们又驱车行进10多里路,翻过桐木关,到达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江墩村。在村民梁添梦的骏德茶厂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茶商正在洽谈生意。梁添梦呵呵地笑着说:“这么好的生意,要感谢江西供电企业,是赣闽电网联网工程给我们带来了福气。”
梁添梦祖籍是江西贵溪,父亲梁骏德是有名的制茶人,全国第一泡金骏眉就出自他父亲的手。但前些年,因为电力供应不稳定,烘干机、揉捻机不能正常运转,大部分茶只能靠手工加工,产能和质量都上不去。庙基35千伏输变电站联网送电后,生产生活用电有了优质保障,他家茶厂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每年向国家纳税100多万元。
与梁添梦家一样,江墩村40多户农民的茶叶、农家乐生意,也随着电网改造升级逐步红火起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传承红色基因,奋斗崭新时代的电
6月21日 星期五 阴雨
葛源镇,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过叱咤风云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邱爱斌是革命先烈邱金辉的孙子,至今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砍过毛竹、卖过冰棒、贩运过生猪,电力事业的发展也不断改变着他的生活,逐步走上富裕路。面对记者的采访,邱爱斌沉默许久,由衷地说了一句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对得起我的爷爷。”多年来,作为革命先烈邱金辉的后代,邱爱斌主动当起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宣传员。
在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方志敏烈士的堂孙、村民方和平满脸幸福溢于言表:“1989年我退伍后走南闯北到过很多地方,摆过小食摊,当过炊事员,但赚的钱只够一家人吃饭。电网改造升级后,用电有了保障,电价也大幅下调了,我回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今年2月23日,省委书记刘奇来村里考察,特意到了我家。看到我开的农家乐后,他鼓励我要感恩奋进,勤劳致富,特别要把食品安全摆在第一位,将农家乐办好。”从那天开始,方和平又添置了新炉灶、点菜柜、配菜柜等,重新规范了卫生标准。如今,他的“和平农家乐”已经远近小有名气。他说:“到年底,我要给刘书记写信,向他报喜。”
在陪同我们参观方志敏故居时,方志敏烈士的另一位堂孙、漆工供电所职工方界平朴实地说:“要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放心电,就要弘扬方志敏精神,真心实意为群众提供优质用电服务。”漆工供电所负责人介绍,去年5月份的一个深夜,电路因故障跳闸,邵家、许家等5个村的500多户村民家停电,方界平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立即和另一名电工前往10公里外的现场排查、检修。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排除了线路故障。“像这样的事情多得很,不管村里哪家遇到用电困难,方界平不论白天黑夜都会及时上门解决。”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一路走来,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用电环境日益改善,电能质量不断优化,江西电力一直为满足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而努力。一代又一代的电力职工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接续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在供电一线。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就像点点繁星,守护着大山深处的光明,用真情照亮赣东北革命老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
在记者采访的几天里,不时看到电力职工冒雨抢修因洪灾受损的电网设备的场景。鲜红的党旗在风雨中高高飘扬,一枚枚党徽在电闪雷鸣中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