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斐
6月7日下午,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95岁的陈训杨站在家门口,看着孩子们一丝不苟地擦拭“光荣之家”光荣牌。老人注视良久,从屋内拿出“水上英雄”立功证明,还有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获得的数十枚军功章,仔细端详。
“村里有名大功臣。”闻讯而来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老人经受战争洗礼,为国家和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牌匾虽小,却激励大家要拥军优属、爱国拥军,这块牌匾是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的崇高荣誉。”
渡江战役中来回接送战士战友们心中“水上英雄”
7日16时,陈训杨老人家中来了客人,大多是听闻老人曾立下赫赫战功,前来表达敬意的村民。年过六旬的儿子陈坝根为老人擦了擦脸,整理好衣服,两人相视而笑。
老人示意陈坝根替他打开话匣子。“父亲一家兄弟七人,他最小,家境贫寒,常常一家人饿着肚子。”陈坝根说,1948年,带着一腔报国热情,父亲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
在1996年大城乡人民政府出具的一份证明材料中,我们依稀可以了解陈训杨老人当年英勇战斗的故事。1949年4月21日渡江作战中,陈训杨冒着生命危险在长江面上来回六次接送战士,后小渡船被炸成碎木板,只好浮着木板漂上岸。说到这场战斗,老人接过话茬:“那时江水猛涨,风高浪急,战士们裹脚布沾满泥巴,尽管如此,所有人斗志高昂,奋不顾身往前冲锋。”
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部队首长和战友们一致评价他为“水上英雄”,并荣立一等功。同年,陈训杨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在成都大会战中荣立三等功,被评为行军模范。
“1950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赴朝参战,成为最早一批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人。”高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刘勇介绍,陈训杨在朝鲜战场上担任炊事班长,一干就是5年。他自学了朝鲜语,常常成为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翻译官。
陈训杨老人听到这里,爽朗地用朝鲜语说“你好”“请问”“中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老人还唱起歌,仿佛回到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家乡建设中的带头人子女传承好家风
1955年4月,陈训杨由部队复员在县里从事林业工作。1957年任格林区多和平大队书记,后调至上游水库当施工指导员。
战场当英雄,回到家乡抓建设也是一把好手。“1957年,父亲在家乡高安带领群众建设上游水库。战场英雄在群众当中威信高,大家伙干劲十足。”碧山、樟树岭、九龙、上游……陈坝根掰着手指头计算父亲参与建设的水库,并向记者说道,“自己也因父亲的工作得名‘坝’,就是寓意水库、大坝建得又好又稳。”
1993年,年近七旬的陈训杨因眼疾住进医院,摘除了左眼球,花去医药费630多元。“当时民政部门要他报销医药费,但老人觉得以当时的家庭条件能负担得起,坚决予以拒绝。”大城镇党委书记徐江汇表示,老人觉得除非特殊情况,绝不向党和政府伸手,不做为他人添麻烦的事,这足以体现一名老共产党员高尚情操。
耳濡目染之下,子女们也延续了陈训杨老人身上的红色秉性。遇到挫折和困难,勇敢、乐观地面对,俨然成为陈训杨一家的家风。
“1994年,不到四十岁的我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精神备受打击。”陈坝根患病后,没少被父亲“敲打”。陈坝根说,父亲常告诉自己,生病不可怕,关键人不能失掉精气神。
“该治疗治疗,回来还得要乐观向上,做好每一件事。”在父亲的鼓励下,陈坝根一扫心中的阴霾。
2011年,陈训杨孙子陈传球在洲上村村委会担任会计。他说:“每当遇到困难,自己总会想起爷爷讲过的一些战斗故事,以此激励自己。‘光荣之家’也时刻提醒着自己是军人的后代,要延续好家风,不畏艰难奋勇前进。在新时代,希望能和乡亲们一起,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