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欣荣 洪怀峰
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及进入暑假,未成年人因游泳、戏水、失足等引起的溺水风险增大。那么,哪些地方容易溺水?哪些时间段容易溺水?发现同伴溺水,未成年人如何施救同伴,才能避免一起拖入水中造成溺亡悲剧?
对此,本报特联合赣鄱云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研究中心,对我省2017年至今年5月31日这两年零5个月的未成年人溺水大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分析,为防范、减少未成年人溺水事故提供参考。
6月20日,分宜县公安局民警在湖泽镇中心学校教孩子们如何使用救生圈。当天,该县公安局民警走进辖区内的多所学校,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溺水”为主题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本报记者 曹 耘摄
孩子发生溺水事故时 99%的家长都不在身边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家的娃很乖,不可能发生私自去玩水、游泳的事。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大数据显示,家长稍微有一丁点儿疏忽,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大数据显示,我省未成年人发生溺水事故时身边都没有家长,且溺水的孩子年龄大多集中在6-14岁。其中90%是男孩子,显然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喜欢玩水,溺水的概率大大高于女孩子。
以2017年9月2日瑞昌一天一次性溺亡6名孩子为例,当日14时30分许,范镇源源村天耙山破塘水库6名孩子(两女四男,8-10岁)溺亡。6名孩子去水库游泳,并没有家长在身边。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我省未成年人溺水死亡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大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有154名未成年人溺亡;2018年全省有100名未成年人溺亡;今年1月至5月31日,全省有17名未成年人溺亡。而2017年1月至5月有21名未成年人溺亡,2018年1月至5月未成年人溺亡19人。与同期相比,溺水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未成年人溺亡事故以6月至8月为高峰期
大数据显示,全省11个设区市均有未成年人溺水事件发生,溺亡地点多为河流、水库、湖泊、池塘等水域,可见防溺水是全省各地都要重视的事情。
同时,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溺亡悲剧发生的时间段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10月,尤其以6月至8月为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天13时至17时。
以2017年至今年5月31日为例,全省溺亡的271名未成年人中,发生在14时至16时左右的占90%以上。另外,大数据显示,95%是乡镇与农村,城市比例仅占5%。我省城乡接合部尤其是山区、农村的未成年人溺亡事故相对较多,是因为农村或山区未成年人野外游泳机会较多。
记者在梳理大数据时注意到,2017年至今年5月31日,共发生野外游泳与戏水溺水事件60多起,几乎每起溺水事件都有施救,但不是每次能救援成功,甚至当救援人员还没赶到,溺水人员已经死亡。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年5月31日,全省60多起未成年人溺水事件中,总共救活60余人。我省溺水事件中,一次性救活溺水未成年人最高纪录是5人。
认识不足加上技能缺失,导致溺亡悲剧一次次发生
记者在梳理大数据中注意到,由于未成年人对去湖泊、河流、池塘、水库等区域游泳、洗澡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加上发生溺水时,施救技能的缺失,导致未成年人溺亡悲剧一次次发生。
今年5月10日13时许,铅山县某中学因当天下午学校开家长会要放假,15岁的小汪与同学结伴到附近池塘钓龙虾。同行的同学小方脱了衣服想下池塘洗澡,没想到踩着石头就滑了下去。小汪见状想去拉他,没想到也滑了下去。
同学小徐赶紧找来了一根棍子,想把两名同学救起来。小方拉起来了,但是小汪没拉住,呛水沉了下去。于是小徐和小方赶紧大声呼救,在附近钓龙虾的另外3名同学听到后,赶紧过来救人。几人虽然将小汪救了起来,但不知道如何进行岸上急救。等周边群众发现并叫来救护车,医生对小汪同学进行急救,但还是没能将他抢救过来。
从这起溺水事故中不难看出,未成年人对于去池塘洗澡带来的潜在风险缺乏认知,也缺乏岸上急救技巧。
这样的悲剧不是个案。5月12日,又发生了同样的溺水悲剧。当天下午2时50分左右,在抚州市抚河一个游泳基地,有7名学生相约下河游泳,其中一名姓刘的学生不慎溺水。
接到报警后,当地公安、消防、蓝天救援队急忙赶到现场营救。当他们赶到现场时,水面上已经没有了溺水同学小刘的踪影。据同行的同学说,小刘根本不会游泳,求他教游泳,同学劝他不要下水,坐在旁边玩。然而,小刘还是脱下外衣下了水。没过多久,同学们就听到小刘在河中呼救,大家立即上前营救,但没能成功,小刘最终还是溺亡了。
记者梳理我省未成年人溺亡事故时,发现有近30名未成年人是在看见同伴溺水的情况下,有的是站在岸上伸出手去施救被溺水者拖入水中一同溺亡,有的是自己会游泳,听到同伴溺水呼救,在施救过程中因体力不支或未掌握施救要领,导致一同溺亡。
防溺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水火无情,未成年人安全须防患于未然。预防是保障学生安全最基础性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未成年人防溺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面对,共同担当。
首先,通过大数据可以清楚地发现,相对城市学生,农村的中小学生更“自由”,对他们来说夏日结伴去水塘、河沟洗澡,很正常。从每年溺亡事故看,溺亡的大部分又是农村的中小学生,而遏制中小学生溺亡悲剧频发,不能简单指望孩子“安分守己”。
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对于天性活泼、避险意识不强的未成年人来说,要多用现实案例、直观图像与视频、交流互动等方式,把远离危险、安全避险的重要性和方法说清讲透,使之牢记在心,务必保证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其次,要加强未成年人的防溺水教育和生存技能训练。通过教育和训练,增强未成年人防溺水意识和实际生存能力,从源头上消除溺水事件隐患。
另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夏季是未成年人溺亡的高发季节,特别是暑假,容易成为学校和家庭监管的盲区。因此,防溺水,学生在校内要防,在校外更要防。防溺水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来共同参与。比如,家长可以创造条件多带孩子去安全有保障的游泳池、水上乐园玩水,满足孩子游泳戏水的正常需求,同时也锻炼游泳技能。学校要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媒体要传播科学正确的防溺水知识,社会应创造一些适合孩子消费戏水的地方,让孩子到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去游泳。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预防溺水,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