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西新闻

好一个温馨的“家”(图)

时间:2019-07-01

本报记者 张天清 张晓欣 钟秋兰

傍晚,金橘色的阳光洒在水西镇桐林村“颐养之家”,静谧而又和谐。

这是一个温馨的“家”,也是一个特殊的“家”。

从2016年开始,新余市用短短几年时间建立完善满足老人一日三餐、文化娱乐及精神慰藉需求的“颐养之家”居家养老网络,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颐养之家”已成为新余市“党建+”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推进平台。

仲夏时分,记者走访一个个“颐养之家”,目睹一个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温暖场面,深切感受到新余将党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通过“颐养之家”破解社会工作难题的新探索。

乡村医生在给“入家”老人量血压。

送餐车准备出发送餐。

开饭了!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钟秋兰摄)

吃得称心、过得舒心,老有所需全覆盖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情。

“心地光明益福寿,精神爽朗自康强”,桐林村“颐养之家”门前贴着的村民自书对联,很好地诠释了“颐养之家”老人们的生活状态。

74岁的黄桂香之前一个人独居在家,总是感觉到孤单,特别是有一次家里进了一条蛇,手腕被蛇咬伤,这让她成天惊恐不安。自从入了桐林村“颐养之家”,和老人们一起热热闹闹的,一起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菜地劳动,身体好了,人也开朗了不少。“在这里挺开心的,吃得好,刚来的时候体重才90多斤,现在都105斤了。”黄桂香脸色红润,对记者笑言“不能再胖了”。

85岁的胡开英入住的是珠珊镇花田村“颐养之家”。老人有5个儿子,之前她在城里儿子们的家里轮流住,一月一换,每次拎个包搬家感觉像“逃荒”。入“颐养之家”不到半年,心情好了,拐杖也扔了。“平时没事在村里转转锻炼身体,无聊了和老姐妹们嘻嘻哈哈、聊天解闷,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胡开英老人聊起在“家里”的好处,开心溢于言表。

每到饭点,罗坊镇黄花村90多岁的村民伍发英就会在自家门口等待,村里“颐养之家”的送餐员胡华峰会准时为她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自从有了“颐养之家”的配送餐以后,视力不好的她再也不用一个人摸索着做饭,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不规律日子了。

解决了“吃”的问题,干部们又想办法让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在桐林村,活动室宽敞明亮,老人们在里边看电视、打麻将,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在黄花村,每逢节日村里就在祠堂聚餐唱戏,全村人都去,老人是宝,座位安排在最前面;

在花田村,每周有一次送戏下乡活动。村里还为入家老人建了微信群,下载了手机APP,千里之外的子女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老人吃了什么玩了什么。

“养心也养身”,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更牵动着干部们的心。

在桐林,在花田,记者看到,晓康诊所、健康小屋都开在“颐养之家”边上,诊所医生为每一个“入家”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全天候守护老人健康。

“自从村里有了晓康诊所,看病只需走几步路,再也不用担心了。”花田村罗新英老人说。

2018年12月,分宜县凤阳镇沔村“颐养之家”82岁的老人李连秀因脑供血不足晕倒,被村支书李六华及时发现,火速叫来乡村医生李玉平进行急救,老人得以苏醒过来。

截至去年5月30日,新余市的413个行政村,已建有“颐养之家”736个(其中配送点122个,吃住一体点72个),惠及老人9138名,基本实现全市有需求老人的全覆盖。

党得民心、民得实惠,干群激发强动力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宽阔平坦的沥青马路铺进了村内,清澈安全的自来水通到了家中,初夏的“颐养之家”暖意浓浓,村外的洗花井百年如一日涌动着甘洌泉水……站在村前,花田村党支部书记廖志平心里有几分自豪,通过该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努力,花田“颐养之家”现在建成了一个约600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院子与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晓康诊所、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水冲式公厕融为一体,为了解决“颐养之家”蔬菜所需,院子后面还开辟了一块菜地供有能力的老人自己种菜。

花田村“颐养之家”做得好,基层工作也走在前列。廖志平作为托起“花田梦”的领头雁,放弃经商回到村里后,短短4年,依靠着“入家”老人的支持,通过他们对后辈的影响,硬是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郊村打造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市里为此还奖励了花田村20万元。

黄花村和花田村一样,美丽村庄建设中“拆三房建三园”(拆除废弃房、危旧房、违章房,建设菜园、果园、花园)这些难啃的“硬骨头”工作开展以后,“颐养之家”的老人们纷纷主动配合拆除自家的危旧房,该村连续3年绩效考核在全镇34个村委中跻身前三。

“老百姓不看你说得怎么样,就看你干得怎么样。这几年周末都是连轴转,一路做下来,很辛苦,但反过来,老百姓看到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都会竖起大拇指来支持。”廖志平说。

不但基层干部有深刻感受,新余市委书记蒋斌也有同样的感慨。

“一个农村老人,背后就是几个家庭甚至十几个家庭,把老人照顾好了,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老人们自然自发地拥护党的政策和工作。”他介绍,拆“三房”“保家行动”都是对农村环境的治理,这两年新余市关了7000多个养猪场,333个小二型水库、2293个山塘水库退出养殖承包,拆了700多万平方米“三房”,这些事情启动时都有时间表,本来预想会有较大阻力,但实际推动起来后都很顺利,大大出乎意料。

新余市委组织部部长赖国根感叹,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么多年来“颐养之家”这件事做得最贴心,真正帮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很受百姓拥戴;那么反过来,在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改造、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入家”老人和亲属子女就会带头响应,积极参与,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大动力。

“‘颐养之家’这件事做好了,村支部书记在村里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新余市委一名干部曾如是说。

政府尽责、各界尽力,汇聚社会正能量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光靠老人缴纳的200元显然是不够的。”赖国根介绍,“颐养之家”建设经费按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由市、县、乡三级按4∶4∶2比例分担;运行费每人每月不低于350元,在个人自缴基础上,由市、县(区)财政各补贴50元、乡村两级自筹50元。在此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捐款捐物。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新余市各企事业单位的帮扶、各乡镇商会的热心反哺,为“颐养之家”注入了活力,弥补了资金的不足,开创了“颐养之家”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

敖韫是水北商会新兴行业党支部党员,新余维纳斯庆典公司负责人。6月2日上午9时,她将500元红包送到了水北镇上村西岭“颐养之家”80多岁的孤寡老人曾省庭手中。这一天,敖韫早上8时出门傍晚归家,马不停蹄走访了10位“颐养之家”的贫困老人,分别按500元的标准将红包送到了他们手中。

胡勇根是水西商会副会长、新余绿园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每月的1日、5日、10日、15日、20日、25日,潭口“颐养之家”按惯例来他的公司免费领取15斤猪肉,这只是他善举的一部分,全年下来,他个人和公司捐款捐物达100余万元。

目前,水北商会已累计捐助40个“颐养之家”,总投入达2000多万元。

在新余,像水北商会和水西商会这样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积极作为的商会并非少数。下村商会拿出90万元补助下村镇的31个“颐养之家”,罗坊镇商会给本镇30个“颐养之家”捐了60万元,珠珊镇商会给镇里每个“颐养之家”每年补助1万元至2万元……

一枝一叶总关情。

“老人家,对这里吃的还满意吗?”“身体怎么样啊?”5月23日上午,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昌下村“颐养之家”迎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新余市刑侦执法支队政委廖见兵及他的同事们。昌下村离城区较远,这里的老人普遍与子女分散居住,有几个老人患痛风、风湿等病,廖见兵听说后,主动带队来该村了解情况,制定帮扶方案。

新余市中医院则以院长黎源为首组了个7人小队,和慕江“颐养之家”结成了帮扶对子。除了生活上的帮助,还不定期到村里对老人们进行身体检查,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为有慢性病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跟踪服务。

各企事业单位对“颐养之家”的帮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又于细微处透出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据不完全统计,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全市各级机关干部捐款达450余万元,党员干部、民间组织等组织的志愿者到“颐养之家 ”自愿服务3000余次,汇聚了一股“新余有爱”的强大正能量。

山一程,水一程。

“帮”与“扶”成了社会各界对“颐养之家”的核心关键字。

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探索运行新机制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政策既要托底,个人也不能置身度外。

根据新余市《提升“颐养之家”管理和服务办法十条》,该市鼓励“颐养之家”实施精细化管理和温馨化服务,建立由2至3名“入家”老人组成的理事会,引导老人们互助及自我管理,逐步实现由组织全权负责向“老人自我管理、村级监督指导”转变。

早上的第一缕晨光打在水西镇桐林村的时候,桐林村“颐养之家”的两个厨师胡菊保、简芳德就开始起床忙碌了:早上5点多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菜蔬,买完赶回来给老人们准备7点30分开吃的早餐;等老人们吃完收拾好,又开始准备午餐,吃完午餐结束已是中午12点40分了;下午3点钟左右,则开始忙活晚餐,洗菜、做饭,直到晚上6点40分左右老人们都吃完了她们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同时,桐林村“颐养之家”的老人也陆续忙开了:76岁的理事会成员姚九莲义务给买回来的菜品过秤、检查品质,代表老人们对“颐养之家”平时的支出进行账目监督和管理;吃完饭,她还要每天给村里一个80多岁的老人义务送餐,两年来风雨无阻。

75岁的胡云廷是名老党员,他说:“我们有规矩的,买菜必须有一名‘入家’老人陪同,买完菜签单。”每天的支出明细都公布上榜,让老人们知晓。

吃得放心吃得明白,善于算账的老人们天天都是高高兴兴的,打心眼里把“颐养之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入家”的虽然都是73岁以上的老人,但在“家里”的生活,却并不是“等、靠、要”,自我管理成了新余“颐养之家”良性发展的助力。

胡美珍在黄花村做了40多年妇女主任,是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除了做饭,她还负责保洁和种菜。“老人们对我很认可。摘菜时大家围着坐一起动手,去菜地时能动的老人都会带着锄头跟上。”

“‘颐养之家’既然被称之为一个‘家’,我们就需要一位‘家长’,在选择‘家长’时,既注重村党组织管理主体责任,又注重发挥‘入家’老人自我管理作用,挑选有威望、热心公益、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家长’,实现老人们的自我管理。”赖国根说。

“老年人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他们最害怕的是孤单寂寞,最大的快乐是被需要的价值体现。主动承担一些工作,忙碌的感觉反而会让他们有获得感;心情好,身体自然也好,幸福感也来了。”当地干部介绍。

百事得其道者成。新余根植于乡村的“颐养之家”,像一颗扎进沃土爱的种子,于党群同频共振中开出了绚丽之花。

记者手记

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有可能会引发一场龙卷风。

新余市,钢铁之城,用“党建+”的方式破解城乡老人养老难题,首创“颐养之家”养老模式,它解决了老人们的一日三餐问题,也丰富慰藉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收获了百姓的赞誉与人心。

新余“党建+颐养之家”的蝴蝶效应,是“一桌饭”的问题,又不是“一桌饭”的问题。它的成功创建,为城乡居民居家养老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到基层党建有力,则工作有力;基层养老难题解决,则民生工程提升。

走进新余各地的“颐养之家”,记者看到的是该市各级党员干部的主动作为、社会各阶层的互帮扶持……“入家”老人“微笑与热泪”的背后,是新余市抓住“养老”这个基层群众痛点,把解决城乡养老问题置于“初心”与“使命”的宏大格局下的思考与创新。

“用心、用情、用力”,新余“党建+颐养之家”的创新模式之路,已然是一条充满实干与温暖的民心之路。

专家点评

“党建+颐养之家”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三个方面显著成效。一是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养老这个农村目前最突出的民生和社会问题;二是有效推动了农村尊老敬老良好民风的形成;三是显著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

从实践看,“党建+颐养之家”既是一项民生工作,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党员干部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抓手,既拓展了党建工作领域,又广泛收获了民心,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一项富有价值的有效探索。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农村局局长 冯海发

“颐养之家”养什么?“养”的是老人们的“心”。新余怀着“为民之心”搭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平台,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和温馨服务,创新了关爱机制,老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大大增强。

多方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吸纳城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爱老敬老尊老中来,在引领各类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中凸显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善于把党组织的意图变为各类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举措,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冯志峰

  • 上一篇:要求做好群众提前转移避险工作
  • 下一篇:僵持12年 业主坚决拒收问题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