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洲湖镇高标准农田。本报记者 钟金平摄
本报记者 钟金平 实习生 杨 平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和重要粮食主产区、调出区,近年来,抓住农业大而不强这个现实矛盾,着眼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大力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助推全省农业绿色崛起、乡村全面振兴。
高标准农田催生倍增效益,江西探索实践获全国推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从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整合资金360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158万亩,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务院下达的2825万亩建设任务。
今年的春耕,对于南城县徐家镇游家村的村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体验。走近游家村高标准农田现场,但见机耕道、排灌渠一应俱全。村民游木根高兴地说,现在机械化作业很方便,种田不再是难事了,土地亩均纯收益达到1500元。
在永修县三角乡“稻鳖共生”基地,法人代表李达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基地种的水稻是优质品种赣晚籼38号,亩产达200公斤,每公斤24元,效益是普通大米的3倍;而不远处的水塘里养起了甲鱼,一亩水面可产50公斤甲鱼,按现在的市场价,每公斤可卖到100元。稻与鳖的亩均产值加起来可达到9800元,除去所有成本,每亩至少还有5000元的纯收益。
南城和永修只是我省打造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农业新景象的生动例子。近年来,我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继涌现出万亩优质白莲、万亩优质蔬菜、万亩虾稻共作等一批万亩特色农业基地,高标准农田的倍增效应正逐渐显现。
在新一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江西创新机制,从源头整合项目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资格局,将建设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亩3000元。
据了解,仅2018年,我省就投入资金8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90万亩。在工程质量上,围绕“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建设要求,严把设计关、施工关和验收关。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变、三创、八结合”的建设路径:“三变”,变县级整合为省级整合、低标准为中高标准、部门验收为统一验收;“三创”,创新融资方式、建设布局、考核办法;“八结合”,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推进精准扶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立“两区”和轮作休耕相结合的“江西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2018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专门将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放在我省召开,向全国推介我省经验做法;
2018年11月,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上,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督查激励通报:我省被列为2018年度全国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明显的激励省份之一,奖励资金2亿元。
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五牛治田”弊端被改变
建设高标准农田,江西曾有切肤之痛,有专家甚至用“怪象”一词来形容建设过程的弊病。这种“怪象”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政出多门、资金分散、标准不一、管理无序;而“怪象”带来的后果是:年年建高标准农田,却年年见不到高标准农田。
说起过去建设高标准农田,泰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大浩深有感触:“过去,在农田建设方面涉及自然资源、农业、水利、发改、财政等多个部门,‘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部门各自为战,很难操作,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如今,县里建设高标准农田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尊重民意,从选地块、审方案到验结果,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二是因地制宜,宜稻则稻、宜蔬则蔬、宜养则养;三是生态高效,扩田便于机耕,表土剥离回填,并建设生态沟渠。”
“新的改革举措改变了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五牛治田’的局面,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一轮机构改革将省发改委的农业投资项目、省财政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自然资源厅的农田整治项目、省水利厅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几个部门的管理职责整合,划归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农村厅新组建农田处,履行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管理等职责,为统筹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制机制理顺后,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驶入“快车道”。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传统小农模式与现代农业激烈碰撞,当千年不变的土地迎来全新种植理念,当新型职业农民回归乡村沃土,会迸发出怎样的创新火花?
且听安福县洲湖镇樟洲村村民章小明的说法:以前的田都是五六分大,而且高低不平,低洼地涝死,高地块旱死,是典型的“望天田”。去年,县里统一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村上千亩“望天田”“斗笠田”“冷浆田”,变成了现在“万亩田”“吨粮田”“高产田”。樟洲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彻底得到改观。
而据省农业农村厅的统计,从我省已建成的1956.2万亩高标准农田来看,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每亩至少增产100公斤以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在我省广袤无垠的田畴落地生根。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泰和县螺溪镇的江西鑫润荣农业有限公司(下称“江西鑫润荣”)的万亩稻虾共作基地。但见养殖户刘四根正在捞龙虾。他说:“养虾是利用农闲空余时间来赚钱,虾苗3月初放进田里,5月初即可上市,6月中下旬全部卖完,按每亩田100至150公斤的产量,除去成本,保守估计每亩可赚2000元;6月下旬之后,小龙虾全部上市,再种上一季优质中稻,每亩收益少则600元、多则1000元,一年下来,一亩田的纯收入少则2600元,多则可达到3000元。”刘四根说,他是去年正式加入“江西鑫润荣”成立的稻虾合作社,承包了50亩水田,今年纯收入有望超过15万元。
泰和县稻虾共作模式只是我省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5月31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最新消息:我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位居全国第五,预计今年突破150万亩,亩均增收1600元以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益的3至6倍,可带动农(渔)民增收16亿元。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目的就是要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其次是从供给侧需求的角度出发,市场要什么农民就种什么。
眼下,樟树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可谓是人气与财气俱佳。这是一个集众筹种菜、果树认领、观光采摘、餐饮游乐等于一体的生态乐园,一到周末,前往科技示范园的游客便络绎不绝,而园内颇具特色的各种活动,让前往参观的游客流连忘返。
近三年来,我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优势,围绕全省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通过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有效助推了全省农业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如今,行走在我省的一个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诸如樟树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样的现代农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萌发出来。
近年来,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省还着力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组合拳”,全面提升农田综合利用效益。仅2017年度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73.5%,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占比43.0%;在全省879个贫困村,安排建设高标准农田89.3万亩,惠及贫困户6.8万户。2018年度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65.4%,带动产业结构调整面积占比44.2%,惠及贫困户4.12万户。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省粮食产能明显提高、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还不断催生出一批“稻渔”“稻鳖”“稻虾”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渔观光等农业新业态相继打造完成,为全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让“高效田”发挥最佳效应,必须着力破解建后管护等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我省虽然向全国贡献了“江西方案”,但建成后仍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
――建设资金缺口大的难题。当前,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重,到2020年需要建成2825万亩,扣除2016年以前建的1667万亩,还需新建1158万亩;中低产田比例较高,且大多处在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高,预测亩均建设成本3000元以上;中央财政每亩仅补贴1000元左右,面对有限的财力,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坦承“压力山大”。
胡汉平说,尽管有压力,但必须化压力为动力,尽快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期资金缺口。从今年开始,我省通过以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和产能指标交易收益为基础,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券来解决后续建设的资金难题。
――建后管护的难题。农田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建后管护是确保高标准农田效益长久发挥的关键,也是目前工作的难点。对此,胡汉平认为,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日前,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发现,农田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部分县(区)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管护存在无人员、无资金、无机制等情况,导致一些农田建好使用一段时间后,要么渠被堵,要么电不通……群众对此颇有微词。
如何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难题,石城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县结合“谁受益、谁管护”和“市场化运作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项目为管护主体长效机制。由项目区所在乡(镇)督促管护主体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常态化管护,实行专人聘用管护模式,明确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县财政按每亩6元的标准,安排项目年度管护资金,并列入县财政预算。
――土地流转受限的难题。我省以丘陵山区为主,分田单干的传统小农生产比例仍较大,不少老百姓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意土地流转,不利于规模流转经营和土地平整改造。
欣喜的是,对于高标准农田流转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行动,出台了系列土地流转措施,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稻渔综合种养等,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模式工作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最大价值。
打造高标准农田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之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让高标准农田的潜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来,要永不自满、精益求精。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挖深挖透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富矿”,国家有厚望,群众有期盼!
专家点评
尹小健(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省在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全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江西方案”。
“江西方案”做到了“三个”有机结合。一是政府把涉农相关资金有机统筹。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把分散在诸多涉农部门相关资金集中起来,捆绑在一起,解决了资金分散、标准不一、投资效率低的问题。二是将政府愿望和农民诉求有机结合起来。从建设方案的制定到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农民的智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真正将农民的事情自己作主。三是把基本农田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
徐昌旭(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因此,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部门一要着力引导农民尽量避免对耕作层(表土层)的破坏,防止增加后续耕地培肥的难度,同时在保证灌溉沟渠不出现灌溉水“跑滴漏”的同时,增强排水沟渠的生态功能,建立完善的“田―沟―塘”生态系统;二要开展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提高项目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采取工程、物理、生物方法消除项目区农田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土壤酸碱度、修复污染土壤等;三要实行轮作休耕。项目区采取稻油、稻菜轮作,一季水稻一季油菜(蔬菜)等,培育修复土壤肥力。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实行稻渔、稻虾、稻蟹等综合种养,改善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区农田土壤有机含量和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