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道速滑队
6月17日,国家短道速滑队在北京的训练告一段落。明天,他们将出发昆明,在那里继续高原训练。而国家青年集训队为期10天的训练营也就此结束,据悉,为了更好地备战平昌冬奥会,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培养后备,国家二队很快便会成立,其成员主要会来自这次的青训营。
“这个训练营是李教练(李琰)一直在积极努力运作的,主要为考察梯队运动员整体情况,训练营为期10天,一共17个女孩,22个男孩。”国家队教练杨占宇是此次国家青年集训队负责教练,他介绍了此次训练营的状况。据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教练组除了对运动员的年龄,身高,血型等基础指标有所了解外,还做了很多测试,包括速度,灵敏性,包括耐力,柔韧性等。
杨占宇说,这批小将中身体条件特别突出的并不多,但整体运动员的滑行技术和滑行感觉不错。他认为这和优秀运动员转业从事基层教练工作分不开。
“我们那代运动员的教练大多是第一代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他们是从速度滑冰转过来的,而现在这些运动员的教练员都是之前优秀运动员转业后做的教练,他们把自己的先进经验都用到了运动员身上,所以他们整体的滑行感觉、基本功还是不错的。”
此次训练营中,包括冯凯、王伟等教练都是前国家队运动员,也是世界冠军获得者。王伟来自短道速滑“冠军之乡”七台河,曾经在03赛季获得世界杯冠军。2010年转业后,她在黑龙江省里做教练,随后又收到杨扬的邀请,去了上海飞扬俱乐部做一名基层教练。此次重回首都体育馆,她感觉亲切无比,过去生活训练的点点滴滴用上心头,不过,和过去不同,她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她带着自己的队员来到首体,而队员马小琳也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入选国家集训队的短道速滑运动员。
“马小琳是2002年出生,练习滑冰6年,目前看是中长距离选手。”王伟说,这个小姑娘是当时自己从黑龙江离开时,追随她到上海的8名短道速滑选手之一,虽然过去参赛比较少,经验有些欠缺,水平相对还有些差距。但通过这次训练,孩子受到挺大的触动,努力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而作为教练员,王伟坦言自己也受益匪浅,“这次来还是学习为主,通过集训,无论队员还是教练都学到很多,也有很多需要总结的地方。”
而来自农垦的刘来,通过当地特有的教育体育资源,发展了一支60多人的短道基层队伍,虽然孩子年龄较小(最小的7岁,最大的12岁),此次尚没有队员入选,但通过此次集训,他也学到了很多,“非常感谢李教练给我们这次机会,来到这次集训队,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基础动作,还是国际先进技术等等,通过这几天学习也了解了很多,虽然我们的队员达到进国家队标准还有差距,但还是希望以后国家队能有我们学生。”
从此次训练营的人员构成来看,除了传统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来自青岛的有7名年轻选手,上海历史性地有1人入选,新疆也有1名小将进入集训名单。可以看出来,经过多年努力的“北冰南展西扩”计划正在慢慢显示出其成果。
“除了青岛的,上海的,还有新疆的阿合娜,包括现在国家队的李靳宇代表内蒙古,他们都是西扩出来的运动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队里和部里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包括上海杨扬做的飞扬滑冰俱乐部,包括青岛,都相继开展短道速滑的项目,我个人认为,短道速滑运动员成才周期相对来说比其他项目要快一些,更容易出成绩。但他们教练员付出了很多,也得到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大力推广。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南方城市会参与其中。”杨占宇说。
而从队员的年龄结构来看,此次国家青年集训队的队员大部分出生在2000年左右,杨占宇肯定地表示,他们其中有人会站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这批孩子都是2000年左右,到2022年正好22、23岁,大一点的24、25岁,从身体机能,到比赛经验,包括运动成绩都应该达到自己的顶峰。”杨占宇说,能够在冬奥会的主场参加比赛,为国争光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对这些孩子来说,很幸运,但也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在他看来,最终是否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得看自身的努力程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个年龄段,变化很大,提高空间也很大,主要看他们各自的努力程度,所有的天才运动员也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他说。
明天,国家短道速滑队将出征昆明,开始在那里的高原训练。此外,国家二队将很快成立,成员在20多人,“在李教练统筹之下,我们在备战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时候,也一直想着下面梯队建设的问题,为此,教练组召开了很多次会议,希望把二队能够尽快成立起来,一方面能为备战2018年尽一份力,因为其中有的队员可能到一队做陪练,但最主要的目标是为2022年冬奥会培养运动员。”杨占宇说,这些队员大部分会从此次青训名单出产生,除了考虑身体、技术等方面,自身的愿望也是相当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短道速滑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