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成就展开展后,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到场。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孟泰、雷锋、罗阳、郭明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构成蔚为大观的辽宁英模群像。本报记者 郑新煜 摄
参展的各族群众合影留念,共庆新中国七十华诞。本报记者 郑新煜 摄
“雷锋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本报记者 郑新煜 摄
参展群众在观看“雷锋日记”。本报记者 郑新煜 摄
成就展上的介绍,让观众感受峥嵘岁月,辉煌的历程。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观众们纷纷被“科技辽宁”的魅力所吸引,图为“蛟龙号”模型。本报记者 郑新煜 摄
“中华龙鸟”化石引人瞩目。本报记者 赵 静 摄
海翼7000深海滑翔机。本报记者 郑新煜 摄
一张张图片和文字,见证并记录着辽宁“改革当先”的豪情。 本报记者 杨 东 摄
首艘国产航母——“辽宁号”不仅是辽宁更是全国的骄傲。 本报记者 赵 静 摄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杨 东 赵 静
金秋的北京,天空澄明,云光粼粼。北京展览馆门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排起数百米的长队,等待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成就展以编年体的形式,再现了1949年至2019年间共和国走过的光辉历程。这其中,辽宁是当之无愧的“主演”之一。
展览分为“序厅”“屹立东方”“改革开放”“走向复兴”“人间正道”5个部分。从“建设鞍钢”到“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歼-8飞机首飞”到“首艘国产航母出坞下水”……光彩夺目的“辽宁元素”“辽宁身影”和振奋人心的“辽宁贡献”遍布各个展区,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着辽宁与共和国一同走过的光辉岁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拍照留念、热情点赞。
“大器”辽宁 勇担使命
“海翼”号深海滑翔机、“蛟龙”号模型……漫步在一个个展区,举目可见熠熠生辉的“辽宁制造”。在新中国绚丽多姿的70年画卷中,有着“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装备部”美誉的辽宁可谓浓墨重彩。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五”时期,新中国156个重大项目中24个落在辽宁,这里还诞生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为新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卓越贡献、立下卓著功勋。
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振兴发展新时代,辽宁始终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成就展精心挑选出的150个“新中国第一”中,一个个“大国重器”赫然在列,记录下每一个关键节点:1952年5月,建设鞍钢;1956年7月,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首飞成功;1969年7月,歼-8飞机首飞成功;2012年9月,第一艘航空母舰正式交付海军;2017年4月,首艘国产航母出坞下水……
英模辈出 薪火相传
踏着印有年份数字的地毯沿展览长廊一路前行,以每10年为序设置的七面英雄模范人物墙,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孟泰、雷锋、孙家栋、谭彦、罗阳、郭明义……一个个来自辽宁的英模名字位列其中,温暖而耀眼。
点开英雄模范人物墙旁边的触摸屏,英模们的事迹令人震撼:“雷锋,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孟泰,他为鞍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生产建设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罗阳,他实现了国家战略工程项目的重大突破和生产能力的新突破”……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在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大量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先进典型,其涉及领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产生影响之大,在全国尚不多见。老典型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新典型生机勃发、层出不穷,共同构成了代代相继、蔚为大观的辽宁英模群像。
数字无言,胜于雄辩。截至目前,辽宁1431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数量居全国前列;15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5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51人当选省道德模范,130人获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科技“尖兵” 国际领先
继续沿着“时间隧道”前行,观众们被“科技辽宁”的魅力所吸引,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和“海翼7000”深海滑翔机就是其中的“尖兵”,前者10905米的深潜纪录曾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后者则是国际上唯一具备7000米级观测能力的水下滑翔机。
其实,辽宁创新的“基因”已深植在这片土地上。成就展上,一份1994年核准的东北大学软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副本,就是辽宁高新技术企业最早开始崭露头角的见证之一。
研制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为“蛟龙号”装大脑;研制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保障港珠澳大桥120年耐久性……70年来,辽宁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开发了一大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产品,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做优了工业机器人、核主泵、IC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创新链。
改革当先 敢闯敢试
照片是历史,是见证,记录着辽宁“改革当先”的豪情。成就展上,辽宁“敢闯敢试”的身影频现。
20世纪5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辽宁省盖平县‘太阳升’集体农庄举行建庄大会”的照片清晰印证。
20世纪80年代,推进国营企业工资改革大潮涌动。“辽宁省沈阳小型锅炉厂工人打破‘定薪制’,工人按工作量领取计件工资,功效提高30%”的照片格外显眼,生动定格辽宁勇于向国企“大锅饭”开刀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辽宁省沈阳市新乐街道办事处设立经商一条街,帮助下岗女职工再就业”的照片,彰显辽宁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努力。
进入新时代,国家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辽宁蹄疾步稳。一张全国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图显示,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设立,总面积119.89平方公里,涵盖沈阳片区、大连片区、营口片区三个片区。两年来,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名副其实。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忠旺集团生产车间考察”的照片激动人心。“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辽宁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开放前沿 勇立潮头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设立经济特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就展上的介绍,让观众瞬间回到20世纪那段峥嵘岁月。
一张展示“建设中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照片,彰显出当时蒸蒸日上的“大连速度”。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
另一张照片,“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辽宁大连举行”,则展示出辽宁不断增强的影响力。自2007年9月在大连成功举行后,夏季达沃斯论坛每隔一年回到大连,至今已举办7次。夏季达沃斯论坛已发展成为中国展示综合国力和城市形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名片。
成就展“数读70年”互动区中,一组数据证明辽宁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1982年的38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9亿美元,是1982年的1.3万倍,年均增长30.1%。2018年末,辽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达216个。
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辽宁,正以崭新的面貌重振雄风,奋力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