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辽宁新闻

朝阳县“党建+扶贫”实现双赢

时间:2017-09-14

  朝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最大民生责任,强化党建统领,创新“一个模式”、抓实“一个载体”、实施“五大工程”,形成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负总责、党政齐抓共管、行业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脱贫落实格局,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双促双赢。

  “一个模式”,即“1+3+集体经济”党建促扶贫模式,推进形成以党委为主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扶单位三方为主力的工作体系,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脱贫攻坚,将项目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一个载体”,即在全县贫困户中开展“比干劲奔小康”活动,制订下发“1+6”(1个总方案,“贫困户基本情况台账”“结对帮扶情况台账”等6类台账)实施方案,发放《致全县广大贫困户朋友的一封公开信》,鼓励贫困户重点围绕“更新观念、脱贫致富、勤俭持家、改善环境”四个方面比干劲、争先进。以结对帮带为抓手,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和有致富带富能力的党员的帮带作用,建立与贫困户对接台账,制定发展规划。上半年,全县共召开评比会56次,参与贫困户10892户,评比出示范户1170户,初步形成自主脱贫的良好氛围。

  实施“领导班子优化”工程。认真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建立能上能下干部管理机制。同时,将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干部调整到扶贫部门任“一把手”,抽调5名县直部门优秀后备干部到县扶贫办锻炼,配强了工作力量。强化队伍建设,配齐扶贫战线“精兵强将”。一是配强乡镇班子。仅今年上半年,就提拔和重用扶贫一线干部20余人,对扶贫工作不力的1名乡党委书记、两名乡镇长进行了组织调整。二是配强村级班子。今年,对扶贫工作不力的26名村书记进行了组织调整。三是配强部门班子。将1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乡镇长调整到县扶贫办担任“一把手”,选配1名熟悉财务审计的年轻干部任县扶贫办副主任,抽调5名县直部门优秀后备干部充实进县扶贫办干部队伍,配强了工作力量。

  实施“集体经济增效”工程。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党组织“强筋壮骨”。着力抓好省级集体经济试点村建设,在去年申报3个村的基础上,今年,又有6个村被确定为省级试点村,落实集体果园、生猪养殖、土地股份合作社等项目6个,每个村年均增收15万元。截至目前,全县299个村中集体经济稳定收入2万元以上的实现全覆盖,10万元以上的达到35%以上。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依托“水蜜桃之乡”的品牌效应,成立水蜜桃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67公顷,村集体每年收取管理费5万元,脱贫119人,人年均增收500元。注重成果转化,全县各村级党组织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帮扶困难群众4500人次,为村民解决涉及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难题945个,提供帮扶资金(物资)156万元。实施“基础保障升级”工程。坚持把活动场所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全县299个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全部达标升级。

  实施“两新”组织党建“扩面提质”工程。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两个覆盖”不到位的问题。充分发挥“两新”组织的行业优势,落实“帮村助户”,县内企业100户,帮助解决资金92万元,安排就业984人,救助扶贫户1016户1985人。

  实施“行业扶贫+驻村扶贫”工程。整合部门资源,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严格落实定点包扶和对接联系机制。在省、市选派33个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组建53个县级驻村工作队,在全市率先实现299个行政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实行动态管理,年初以来,共调整“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48人。落实帮扶项目66个,协调资金519.6万元。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驻波罗赤镇白营子村“第一书记”国慧敏,带领村民变废为宝,利用荒滩造地4公顷,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村集体年均增收20余万元,带动80人脱贫。

  • 上一篇:历经9年等待 四只大熊猫本月27日在沈“亮相”
  • 下一篇:让好的工作作风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