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辅博物馆位于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这座博物馆是王冬力先生个人出资数千万元建成的,供人免费参观,开馆9年以来,接待国内外各界游客近30万人次。王冬力每年在这间博物馆上的开销在二三十万元左右,还不算新增的征集藏品的费用。
“社会是大家庭,国家,国家,国是家,是大家,在国家之下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无数的小家庭的和谐稳定才能成就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这是情怀,最初建这个博物馆并没想到为社会如何服务,就是喜欢,意外地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效果,现在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推动我继续干这个事,最初是喜欢,现在是社会责任。”王冬力说。
【人物档案】
51岁的王冬力是一名朝阳市民营企业家,从事红山文化收藏研究多年,著有《红山石器》《红山实器》;德辅博物馆创始人,这间博物馆也是朝阳市创办非常早的民办博物馆,开馆9年,坚持免费开放。
王冬力先后被聘为朝阳红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朝阳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吉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热心公益,多次受到群众的称赞和政府的嘉奖,2009年被推荐为朝阳市第九届人大代表。2015年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提名奖”。2018年当选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物馆开馆九年 接待游客30万人次
王冬力目前因为身体原因只经营着一家企业,妻子已从原单位退休,经常到博物馆帮忙,给游客做讲解员,29岁的儿子在澳大利亚读了9年书,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医学眼科,医学博士毕业,目前在以当地一家医院工作。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市双塔区慕容街上的德辅博物馆,古香古色的博物馆窗明几净,门前悬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面牌匾。
德辅博物馆开业至今免费开放9年,共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博物馆于2009年成立,9年来一直免费开放,市民凭身份证免费参观。“当时手里有大量红山文化器物,于是考虑成立一家博物馆,是朝阳市首家民办博物馆。”王冬力说。
“零几年的时候,电视台组织聋哑学校学生去牛河梁参观,我赞助了所有人的饮用水,还请所有拉孩子的出租车司机在饭店吃了顿饭,通过这次活动,和牛河梁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样引起了兴趣和爱好,慢慢开始收集。”王冬力对红山文化的兴趣缘于这次活动。
王冬力介绍,德辅博物馆开办至今累计接待朝阳市民、外地游客及国际友人近30万人次,博物馆先后被评为朝阳市科普教育基地、朝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吉林师范大学东北文化研究中心红山文化实践基地。馆藏文物经过三次国家定级,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47件、三级文物197件、三级考古资料3件、一般文物5466件,总计5723件。
博物馆800平方米,地下一层是模拟数千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整个地下室装饰为古人的山洞模样,几个洞口外分别展示的是古人狩猎、祭祀等情景,展示区塑像和背景画面融为一体,非常生动。
十件镇馆之宝 “玉猪龙”位列第二
博物馆楼上陈列着农具、陶像、玉器等各式的文物,琳琅满目。在5000多件藏品中,博物馆根据器物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稀缺性排列出了10件镇馆之宝,其中为众人所熟知的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猪龙”位列第二,一件“祭祀场景彩陶瓶”则位于榜首位置。
这件13厘米高的泥质彩陶瓶通体红色,窄口、直颈、宽腹,腹部还有两个带孔的“耳朵”,下面是一个倒漏斗形的底座。瓶体绘有图案,藏品旁说明写到:绘图案体现了浓郁的神秘色彩:颈部圈彩如同苍天,底座一周黑色实线代表大地,其上16个实心三角表示山峰。器身一侧腹部绘有一个巫师,双腿分立站于天地之间,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卷曲张嘴对天的龙,龙可沟通天地,呼风唤雨;另一侧则为左右对称的田地,含“万”字纹饰;中间有四条自瓶颈部向下延伸的实线为从天而降的雨水,用以灌溉田地。
整幅彩绘真实地再现了史前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的人文世界观,即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的四生理念,不同于其他彩陶上连续、重复、封闭的装饰图案,极为罕见。
博物馆收藏的红山玉器最具代表性的玉猪龙。 王冬力供图
排在“榜眼”位置的玉猪龙则是红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多数专家认为古人以猪、蛇为崇拜物,把猪和蛇结合起来,出现了猪首蛇身的早期龙形象,所以目前普遍称之为“玉猪龙”。
该器通体呈黄白色,局部有深褐色土沁,圆雕,龙体蜷曲如玦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龙首双耳尖突,高耸直立,微向外撇,三条漫圆的阴刻线勾勒出圆圆的大眼,流畅的线条在不经意间将两眼相连,鼻孔对开,吻部前突,显现褶皱,背部有一圆形钻孔,用于系挂。
整件玉器通体抛光,线条简洁流畅,造型古朴生动,充分反映出5000年前红山先民精湛的雕工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
除此之外,骨笛、玉形马蹄器、三女抱坐陶像等分列该博物馆的三到十位镇馆之宝。
得到妻子大力支持 儿子毕业被医院签下
开办博物馆之初,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王冬力在和妻子商量后,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王冬力的妻子是朝阳发电厂的干部,不但建馆的时候她非常支持,退二线以后,还在博物馆当志愿者,认真学习解说词,给客人当讲解员。
“800多平方米的店面,装修、人员,每年有几十万元的维护费用,是个巨大的支出,一个家庭如果不和谐,不可能做成这个事。”王冬力非常感谢家人对他的支持。
51岁的王冬力(右二)凭借一己之力开办了德辅博物馆。
王冬力的儿子也是他的骄傲, “从小教育孩子,善良,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这两点,善良是本性,有个善良的本性再有个勤奋的习惯,这个人一定错不了。”王冬力谈到教育孩子,如此说道。
王冬力原来有5家企业,但是孩子并不想继承父亲的产业,“我这些企业他不喜欢,还没毕业他就被当地的医院签下,毕业后到这家医院当医生,他说,爸,我给患者解除痛苦,能带来快乐。”王冬力也欣然接受儿子的选择。
小王工作的医院有一项福利,有一批免费的眼药水,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以开自费的也可以提供这些免费的,他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给他们使用这些免费的眼药水,患者非常开心。
小王在医院每天预约十五个左右的患者,他工作在当地华人社区,接触的人绝大部分是华人,因为他的负责和耐心,患者都愿意找他,亲切地称呼他“小王医生”。
【对话王冬力】
开博物馆是一份社会责任
王冬力对记者谈了他开办博物馆的初衷以及内心的想法。
记者:您当初开办这家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
王冬力:有人说我这么高尚,我说我不是高尚,是源于自己的喜欢和爱好,最初建这个博物馆也没想到为社会如何服务,就是喜欢,让大家免费来参观。
记者:博物馆免费开放,每年需要多少资金维持运转?
王冬力:雇佣工作人员,以及其他费用每年差不多30万元左右,这里还不算增添藏品的费用,到目前为止,投入了几千万元吧。
记者:您靠什么来支撑这笔不菲的费用呢?
王冬力:我有自己的检测公司,原来还有其他公司,一共5家,因为身体等原因,目前只保留了这一家,我的理念是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两者相互影响,并不是人们眼前看到的这些卖门票的收入。”
记者: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这么多年将博物馆办下去?
王冬力:开博物馆意外地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效果,现在这种责任和义务在推动我继续干这件事,最初是喜欢,现在是社会责任。”
记者:入选了辽宁省第一届文明家庭,有什么感想?
王冬力: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想,生活照旧,做好自我!没有“文明家庭”一词之前我是这么做的,获得了第一届省文明家庭的荣誉之后,我还是做原来的我。做事只分“对”、“错”,不问“输”、“赢”。 社会是大家庭,国家,国家,国是家,是大家,在国家之下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无数小家庭的和谐稳定才能成就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这是情怀。小家是国家的基础,每一个小家稳定、文明、团结,大的国家才能坚若磐石,兴旺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