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青海新闻

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力争打通高原人心肌守护“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7-04-10

  青海新闻网讯 (本网记者 崔永焘 报道) 4月1日,由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举办的第三届青海省STEMI救治交流会暨急性胸痛规范诊治培训班活动在西宁开班,这是一年来该院举办的第三次STEMI救治类专题培训班。省红十字医院正在建立起规范化的“重点胸痛中心+胸痛中心基层网点”救治体系,力图打通高原人心肌守护“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罹患急性心梗的高原人得到及时、有效、规范治疗,挽救心肌,挽救生命。

  青海红十字医院院长甘立军博士说,以胸痛为首发表现的疾病很多,但是有几种高危疾病例如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这些疾病都是短时间内致命的凶险疾病,对抢救要求非常高,抢救如果延迟或不规范,都会造成死亡或致残。在中国,胸痛疾病的救治现状也不容乐观,全国每年有超过60万人死于急性心梗,急性心梗患者中仅有10%的人得到正确、及时、规范的救治。据科学推断,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当前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而医护人员、人民群众对胸痛的认识都有待提高,各级医院的救治能力亟待提升。

  自2016年下半年成功举办首届青海省STEMI救治项目学术研讨会以来,省红十字医院已经建起以胸痛中心微信公众群为主的互联网响应机制,目前全省九成以上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科及相关科室医生已经加入。仅春节长假期间,省红十字医院胸痛中心就成功救治了10例心梗患者,最远的患者距离西宁400公里,患者中年龄最大已经92岁高龄。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救治时间是发病后的“黄金120分钟”,但在传统救治模式下,这宝贵的120分钟往往浪费在急救和检查、会诊、手术准备和家属签字环节,多数心梗患者往往在等待中失去生命或者丧失最佳诊治机会,令人痛惜。而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胸痛中心”模式,其最大意义在于可充分发挥核心医院人才和技术优势,利用医疗互联网信息系统,将规范化流程、技术延伸到整个区域基层医院和120救治网络,不断完善综合急救体系,规范化培训机制,建立起急性心梗救治更高品质的“绿色通道”,形成区域性的急救网络,可以实现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诊疗、快速诊断转运,从而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提升区域整体诊疗水平。

  甘立军说,牺牲在岗位上的歼-15总负责人罗阳同志,其事迹可歌可泣,英雄本人若在患急性心梗后感到胸痛的第一时间触发胸痛中心救治模式,悲剧应该可以避免。所以,省红十字医院多次举办STEMI救治培训班,旨在唤醒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并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向更多人群呼吁重视胸痛中心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规范救治,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心肌守护网络。

甘立军博士在讲授《AMI诊断和再灌注治疗策略》

  当天的培训班上,甘立军博士为全体学员讲授了《AMI诊断和再灌注治疗策略》学术讲座;青海红十字医院副院长徐波和副院长、援青博士团成员孟令东博士分别作了《AMI心电图诊断进展》、《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处理原则》的学术报告,来自青海红十字医院院心脏介入科、胸外科、放射科及急救中心的专家也作了相关专业的课题讲座,大家还在交流过程中进行了病例分享。孟令东、陈安勇等专家学者分别以其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精确的解答。为宣传急性心梗知识,青海红十字医院胸痛中心现场举行了“急性心肌梗死一包药”捐赠活动。培训结束后,来自各基层医疗站点的广大学员还参观了省红十字医院胸痛中心,对该中心的绿色生命通道建设、工作流程、设备设施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目前,青海红十字医院胸痛中心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以心内科及急诊科为核心,囊括导管室、心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呼吸科、CT等科室协同工作,借助完善的急救资源,标准化的诊断方案可对急性心梗病人进行快速诊断、急速救治、降低STEMI再灌注治疗时间,进而降低病人的死亡风险,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后期症状改善和有效恢复,提高相关生活质量。凭借硬件和技术优势,青海红十字医院胸痛中心目前已在省内成功救治多例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的患者,挽救了众多濒临死亡的生命,为我省的急救医学开辟了新的治疗领域。

  青海省红十字医院胸痛中心主任沈密说,随着胸痛中心建立的微信群头像闪动,全省一个又一个的胸痛病例及时得到有效响应,“互联网+”让基层医疗机构和具有急诊介入治疗资质三级医院形成合力,构建一高原人的心肌守护网,挽救更多胸痛患者的生命。

  • 上一篇:看小社区“互联网+”的大应用
  • 下一篇:海东市公安局召开2016年公安机关新闻宣传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