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六上手术台,致力于牧草研究已三十余年
盛亦兵在济宁汶上县介绍苜蓿种植情况。记者 张鹏 摄
提起农业,大多数人往往首先会想到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而对于粮食供过于求的山东来说,作为畜牧大省,优质牧草的需求有很大缺口。今年54岁的盛亦兵致力于牧草研究已三十余年,打破了我省没有自主育成牧草品种的历史,然而,实际上他早已罹患恶性肿瘤,八年间曾先后六次上手术台,其中五次接受开腹手术,小肠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尽管身体严重透支,他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近日,盛亦兵获评首届山东省省直机关道德模范称号。
“这一大片都是苜蓿,现在正是收割的季节,快来闻闻牧草的清香味。”5月2日,记者在济宁汶上县一处农田见到盛亦兵时,他正在热情地介绍自己栽培的苜蓿。眼前的盛亦兵中等个头,面庞清瘦,络腮胡,眼睛炯炯有神,谈起牧草滔滔不绝。实际上,衣着如农民般朴素的盛亦兵,是我省农业良种工程牧草项目首席专家,自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始终奔波在牧草科研一线,研究和推广牧草是他工作的全部内容。
2013年,家住济宁汶上县的孟建承包了一处农场,在流转了近2000亩土地后,先是种植玉米和小麦,结果由于农作物价格下降,孟建的农场亏得一塌糊涂。一次偶然的机会,身陷迷茫中的孟建结识了盛亦兵,在他的指导下,孟建将1100多亩粮田改为种植苜蓿。从平整土地、选择牧草品种,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牧草,盛亦兵帮孟建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全程给予技术指导。
“牧草浑身是宝,然而,要让多年来习惯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转变观念,改种牧草,并教会他们种草,并不是那么容易。”1985年,盛亦兵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他选择的科研领域是牧草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通过多年的努力,盛亦兵带领团队育成了山东第一个紫花苜蓿品种——鲁苜1号,此后又育成鲁牧2号等5个牧草新品种,成为引领和支撑我省牧草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截至目前,盛亦兵育成的牧草新品种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