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青岛“报章繁兴,印刷鼎盛”,中文报纸有近20家,发达的报业也给报纸文艺副刊带来勃勃生机,其中《青岛民报》、《青岛时报》、《青岛晨报》等规模较大的报纸都开辟了儿童副刊。
从这些儿童副刊刊载的文本来看,它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成人的儿童观。一方面成人以儿童为民族的继承者、国家未来的主人,向其灌输抗敌爱国思想;另一方面成人也认识到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语言、思想和行为,因此注重儿童本体的发展。
文|曲海波
光阴像流水般过去,转眼间,又到端午节了,据说这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投江死后,后人悲其志,哀其死,始而祭之,相沿成习,从来不知因为什么便把这日作为一个快乐的节日了。“九一八”是我们失去四省的纪念日,那四省的同胞,正在翘望着我们拼命把他们从压迫的呻吟中救出来呢!小朋友呀!努力读书吧!将来好收回我们的领土,救起我们的同胞!
这是《青岛晨报》副刊《儿童周刊》1935年7月10日编发的青岛私立普惠小学学生许琢章写的文章《端午节的感想》。
凄凄的细雨,像泣哭般的漓沥,
天空布满了灰暗的云彩,
在这灰暗的云边上,镶了一线白气,
这自然的风景,怎能使我舍了。
幻想:我们这悲哀的中国,
在这黑暗笼罩着的大地之下,
射出一线光明!呀!
那时的荣耀,幸福无疆,无疆!
这是《青岛民报》1933年7月30日刊登的青岛丹山小学四年级学生陈象陕的诗歌《雨后》。
信手翻阅《青岛民报》、《青岛时报》、《青岛晨报》等报纸儿童副刊上编发的小学生诗歌、散文等,感觉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半文言半白话,语句简练,情趣高雅,思想深刻,对祖国的山河、民族未来都有很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不矫揉造作,真正融于细腻的笔间,令时人感慨万千……
彼时岛城报纸上儿童副刊的活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作家名人的倡导和青岛市浓厚的儿童文学氛围。1933年,茅盾先生在全面考察了儿童读物出版情况以后,于5月至10月连续发表了5篇“儿童读物自由谈”的系列文章:《给他们看什么好呢》、《孩子们要求新鲜》、《论儿童读物》、《怎样养成儿童的发表能力》、《对于〈小学生文库〉的希望》,呼吁为孩子们创作历史、科学的文艺性读物。
同时,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报纸文艺副刊可以被看做文学气候的晴雨表,这一时期,《青岛民报》的《儿童乐园》、《青岛时报》的《小朋友》、《青岛晨报》的《儿童周刊》等儿童副刊园地精彩纷呈、争奇斗艳,既丰富了岛城小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为青少年开展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天地。
《儿童乐园》在创刊伊始,就面向全市各小学征集稿件,小学生们积极响应,每天投寄的稿件如雪片般飞向《青岛民报》编辑部,使每一期《儿童乐园》读起来都感觉精彩连连。
如1932年9月12日刊登的青岛市立江苏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刘素娟写的诗歌《努力歌》中写道:“努力,努力,快努力,要把国家整理好,要为人民谋利益,舍生取义,有价值。努力,努力,快努力,大刀阔斧去杀敌,饥餐倭奴肉,夜寝倭奴皮,要为中华争志气。”读来,爱国之心、昂扬斗志,跃然纸上。
《青岛民报》1933年2月5日刊登的六年级学生王翠英的作品《走到中山路》(节选)
我信步走到外面,不觉已走到中山路上,观见电灯灿烂,汽车往来不断,一阵阵的歌声,吹入我耳中。许多男女老少都奔往山东(注:山东大戏院)、福禄寿(注:福禄寿大戏院)二戏院去,也有到西洋饭店去吃大餐的,这样热闹的街市,真不愧为繁华场。看了这种情形,使我感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这繁华的地方,都是有钱的人和时髦的男女的娱乐场,而没钱的人,就不能享到这幸福?唉!这都是金钱的万恶!
今日我们读当年这些小学生的作品,其表达的主题思想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让人不禁感慨。
《大公报》儿童副刊第一期
《儿童乐园》在刊发小学生作品的同时,也选择编发著名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以飨广大小读者。
1934年2月4日,《儿童乐园》刊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雪》,字里行间童趣盎然: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牙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黏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盒中偷得胭粉来涂抹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它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青岛的小学生能在《青岛民报》上读到鲁迅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是非常难得的。
如果说大学和报刊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红花绿叶,那么市民教育水平和城市文化设施则是坚实有力的干系根脉。
据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调查统计,当年青岛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32%,在六大都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新文学的主要读者群,也就是中等教育以上者比例远高于天津、广州等城市。
也正因如此,当时青岛报纸儿童副刊的小读者群体日益庞大。
在这一时期的青岛报纸文学副刊中,以《青岛民报》的副刊最为活跃,持续的时间长、质量高,受到读者欢迎,先后编有《夜泊》、《每周文艺》、《儿童乐园》等文学副刊。
这些文学副刊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时代特征,记录了青岛文学创作的演变轨迹。
青岛儿童乐园
上世纪30年代,青岛地区的民间歌谣创作也相当活跃。当时,青岛一些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深入乡村田间开展民间歌谣采风,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村庄,通过乡民们的记忆和口述,搜集整理了很多淳朴、原汁原味的歌谣土调,开阔了小学生们的文化视野。
在1933年7月30日和8月6日出版的《青岛民报》上,分别刊登了青岛市市立沟崖小学学生采集的当地歌谣土调共计13首。这些歌谣土调乡村气息浓厚,地域特征明显,如《节令歌》中写道:
正月初一是元旦,过了初二过初三,
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
清明寒食是一天,四月八日五月端午,
六月初一过半年,七月七后中元节,
八月十五月团圆,
九月九,十月一,冬至,腊八,年除日。
时光流逝80年,今天读这些歌谣土调,仍感觉质朴自然、颇具亲切感。
(壹点号 人文齐鲁)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