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看得清春天的模样,夏就来了;还没咂摸出童年的味道,就长大了。小时候,我们没有手机和电脑,但我们有玩不完的游戏。这些童年的游戏,你还会玩吗?
【跳皮筋】女孩子玩得比较多,还带着童谣。比如“小皮球,小小来,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种游戏的运动量较大,跳、蹦的动作很多,双臂也要顺势摆动,还要保持身体平衡。
【打弹珠】玩者多为男孩。在地上摁个小洞,然后从起点将玻璃球滚向指定洞内,滚进洞内者可用玻璃球击打其他玩家的玻璃球,打到即算赢。高手玩家的准头很好,能手拿玻璃球几米之外击中地下的另一只玻璃球,甚至可以十米外一球进洞。
【挑冰糕棍】收集一大把冰棒棍,洗干净。玩的时候要席地而坐,把手中的冰棒棍在一定高度上撒下,然后一根一根取出,抽取的时候只能拿一根,碰到别的棍儿算输,轮到对方抽。抽出的归自己,最后看谁的棍多谁就赢。
【跳房子】地上画着很多方格,有12格、6格等,然后找块小石头,算是跳房子的用具。将小石头扔在“房子”里,单脚站立,站进房子,单脚将小石头按顺序踢进指定格子。
【抓石子】挑选5粒大小相当的石子,两人席地而坐,玩时抛起一个石子,按规定抓取地上剩下的,先一次一个,再一次两个…(那时谁有一副漂亮顺手的石子儿,够叫小伙伴们羡慕半年的。)
【打宝】用纸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纸包,扔一个在地上,另一个人也拿出自己的一个用力拍下去,靠产生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铲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
【丢沙包】玩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站中间,一组分成两队分别站两边,朝中间这组人身上扔沙包。中间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死亡”,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打手”扔过来的沙包,一个沙包换一条“人命”,下场者才能够“起死回生”。
【分田地】那时候,男孩子手里都揣着一把小水果刀,课后找一比较松软的泥土地,画个大“曰”字格,每人分一块,在自己“地盘”扎三刀,如果刀不倒,就在别人的地盘扎一刀,然后根据刀的走向画一条“界”让对方选择,一直到对方没“地盘”为止。
【顶拐】把一条腿抬起来,放到另一条大腿上,用手抱着抬起的脚,单腿在地上蹦。玩的时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条腿膝盖来攻击别人,可以进行单挑独斗,也可以进行集体项目,以脚落地为输。
【撑绳】用一根闭合的绳子,在手上缠出各种造型。可以单人玩,也可以双人玩。双人玩时,一般是一人撑起绳子,另一个人去翻出不同的花样来,将绳子翻到自己的手中,再由另一个人来翻。
【甩纸炮】这种折纸方式,是除纸飞机外,又一课本杀手。因为折好的纸张,用力一甩,能够发出巨大的声响,孩子们乐此不疲。最受欢迎的课本就是美术、音乐书,每个学期结束时,这些书都几乎已被撕得只剩封面了。
【拉梗儿】拉梗儿,就是树叶的根茎互相拉看谁的先断… 那时候为了赢什么事情都干过。盐水泡,把药捣碎了泡,最绝的是放鞋里一踩好几天再拿出来玩… 有时会遇到“根儿神”,伤敌无数自身却依然毫发无损。
【老鹰捉小鸡】一人当“老鹰”,其他人排成一列,队首当“母鸡”,后面的人抓住前人的衣角,就是“小鸡”了。“老鹰”的目标是抓“小鸡”,“母鸡”要保护身后的“小鸡”。捉住的“小鸡”就“死”了,要等下次游戏开始,才能再上场。
【木头人】首先划定一个起点,一个终点。一个人蒙眼,叫123,这时候其他人可以行动,要尽快到达终点,到达终点的人可以自由活动。不然,当蒙眼的人叫木头人,转过身的时候,他要看到其他人不能动,直至他再次回头蒙眼。动了,这个人就出局。
【捉蜻蜓】一人伸出手掌,另一人将一个指头垂直放在其手掌中间,由伸出手掌的人来抓另一个人的手指,伸手指的人凭反映快慢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