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2月2日讯 新增纳税项目5149个,为前40年总和的42.8%;新落地过亿元项目63个,新增世界500 强项目13个;实现外贸进出口1118亿元,同比增长14.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5%;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7亿元,增长超8倍;自贸试点任务实施率、首创案例均在山东省三个片区排名第一……这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充分展示出2020年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蓬勃的发展势头。
作为对外开放重要布局,中国自由贸易区成为扩大开放、深化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场地。作为山东面积最大、试点最多的自贸片区,全域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自贸片区,更是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制度创新破解改革难题
青岛自贸片区占山东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的43.3%,承担山东自贸区112项试点任务中的106项。制度创新是青岛自贸片区的核心,也注入了其发展的血脉。为推进试点快速落地,青岛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机制,有效畅通青岛片区管委、黄岛海关和山东港口青岛港三方之间的合作,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制度创新工作。
组建攻坚团队,强化人员配备,先行先试、大胆突破,青岛自贸片区多途径提升创新举措的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和适用性。截至目前,106项试点任务中已实施98项,形成92项创新案例,其中13项首创型案例入选山东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供全省借鉴推广,2项获国家部委备案,3项参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实施率、首创案例均在全省三个片区排名第一。
2020年1月,针对我国地炼企业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进口混兑原油运费高、成本高、资金占用多的实际问题,青岛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新模式,允许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注册企业开展不同税号下保税油品混兑调和,满足不同生产企业小批量购买的个性化需求,缓解资金压力。据测算,在此模式下,地炼企业采购成本可节省22元/吨,贸易商通过原油混兑可提升约20元/吨的效益,有效降低了国内炼化成本,也吸引了英国石油、俄罗斯石油、巴西国家石油、道达尔、壳牌等原油巨头纷纷投资布局。目前,保税原油混兑业务量已超120万吨。
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青岛自贸片区创新生物样本进口海关监管程序,畅通通关流程,改变传统逐批审批做法,针对有大批量进口生物样本需求的企业,按输出国别、样本属性等建立该企业进口生物样本年度清单。在此模式下,企业报关平均时间由7天减为2天,提交资料由10余份减为1份,对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国家海洋基因库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年8月,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上线大宗商品快捷出区系统,首创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新模式。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棉花进口港,青岛港每年的进口棉花量约占全国的60%,此种模式创新将棉花开箱检疫次数由2次减为1次,检疫时效由2-3天缩至2-3小时,平均每批棉花整体通关时效总体缩短75%以上,预计可为辖区进口棉花企业节省鉴重取样费、车辆待时费、分票报关费等费用500万元以上,极大便利棉花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贸易。
在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带动下,2020年,青岛自贸片区实现外贸进出口1118亿元,同比增长14.7%。
“五大产业”催生“五新经济”
在青岛自贸片区的发展规划中,结合自身定位、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五大产业。围绕五大产业,青岛自贸片区积极推进动能变革,以产业优势实现项目和企业加速集聚,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新平台”蓬勃发展。
现代海洋领域,3家国际中转集拼仓库投入运营,在全省率先开展海铁联运过境集拼业务;全国首创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规模10.2亿元的山东西海岸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推动英国BP原油混兑、国际水产加工及贸易中心、海水淡化工程装备制造平台项目等一批重大涉海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260亿元;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蓝色药库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海洋科研项目开工建设。
国际贸易领域,首创全国沿海港口外贸原油国际中转业务;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正式启动,181万桶阿曼原油在青岛片区进行实物交割;启动20号胶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建成20号胶期货交割库6家,总库容占全国的70%;在全国口岸首创进口大宗商品智慧鉴定监管模式;“货物储运状态分类监管”新模式创新实施;创新“线上下单,线下体验”跨境电商新模式;获批全国首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出口量同比增长60.7%。
航运物流领域,自动化码头创新应用十项全球先进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展海铁联运过境集拼试点;组建冷链物流产业联盟;新开通东南亚鲜品快线等10条;新增海铁联运线路4条;首发陆港海铁联运进口班列3条。1-11月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88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0%;货物吞吐量2.98亿吨,同比增长4.2%。
现代金融领域,落地全国首笔中国—新加坡货币互换项下新元融资业务;中欧国际交易所在中国设立的首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中欧国际交易所中国(北方)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落户;推出全国首个基于关税大数据的线上融资产品——关税e贷,有效解决了进出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落户山东自贸试验区首家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企业(QFLP);成立青岛跨境基金中心,首支50亿规模基金——三峡绿色产业(山东)股权投资基金落户;首个财金平台经济项目——金财互联山东省新经济发展创新协同区域总部项目投入运营,金财云商、金财互联智链研究院注册。
先进制造领域,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局赋能了沿黄流域7个省份的387家企业;上海高端智能研发工业互联网项目仅用5天落地青岛片区;海尔智研院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5G+边缘计算”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海尔特锐德电气获选工信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以赛轮集团“橡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纵向打造橡胶全产业链;集聚华大基因、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一批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头部企业。
五大产业,五大亮点,彼此融会,相互映照,使青岛自贸片区的发展既齐头并进,又均衡有序,绽放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解决痛点虹吸企业聚集
企业是城市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推动力,企业实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竞争能力。为加快企业落户和健康稳步发展,青岛自贸片区对标上海、深圳等国内最佳实践,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绿色生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在更加便利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茁壮成长。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首创企业注册智能登记系统,在59类行业开展“一证(照)通”改革;承接完成首批28项省级权力清单;压缩企业办税时间到1.5个工作日左右;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服务方式,实现跨国不见面“云上审批”。企业开办全流程实现立等可取;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服务方式,实现跨国不见面“云上审批”。实施“告知承诺制”先行先试,全国首家德国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成功获批。
优化全流程企业服务。强化政策措施,组建11个服务企业工作专班,落实精准服务和包户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400余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加强法制保障,落户全省首家联营律师事务所,设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仲裁院和专利纠纷处中心和调解委员会,为片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做好“六稳”“六保”。落实援企稳岗等惠企政策,补贴出口信用保险1378万元,发放政策性扶持资金1.87亿元,为企业减免社保费1.65亿元;组建企业用工服务专班,新增就业5342人,净增就业1316人,发放各类补贴2271万元;落实专项流动资金贷款21亿元,助力外贸企业破解难题。
助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推进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全球新消费体验中心投入运营;加快日韩服贸港和商务城建设,构建中日韩消费合作新平台;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获批并规划建设;启用青岛日本“国际客厅”,与日本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欧力士正式合作,签约落户伊藤忠、住友商事等企业机构24家,挂牌入驻18家,投资额约35亿元。
信网记者 赵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