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棵菜兴起一座城,“菜篮子”托起“小康梦”。
山东寿光作为“中国蔬菜之乡”,领风气之先,创造了设施农业的绿色奇迹,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寿光故事更是中国故事,背后蕴藏着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的神奇密码。
“寿光模式”从哪里来,未来又要到哪里去?蔬菜产业如何为乡村振兴再发力再赋能?2月2日起,四集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在山东卫视播出。2月5日晚播出第四集《众行者远》。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5日讯“中国蔬菜之乡”山东潍坊寿光拥有中国最先进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常年在外的技术员有8000多人,全国新建的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通过援建蔬菜大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在1989年,一位叫王乐义的老人,带领村民在寒冬腊月种出了黄瓜。
1991年,刚刚品味到大棚蔬菜带来的丰收喜悦,寿光人就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农民技术员送出家乡。从万仞冰峰到戈壁绿洲,从茫茫草原到幽幽山谷,开启了一场影响全国的蔬菜革命,丰富了我们的餐桌,也在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
如今,菜乡人又在全国各地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认定了27个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输出寿光模式和标准。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几百亩的园区,由27岁的寿光小伙张英刚负责经营。之前从没种过大棚蔬菜的内蒙古人杨国才,承包了园区的两个大棚。他和妻子从一月份忙活到四月中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
内蒙古园区承包户杨国才告诉记者,一次能摘一百来箱,卖三四千斤,赚一万三千多元。按杨国才的估算,今年他能赚个十几万。为了降低种植户的风险,张英刚的基地实行的是订单式种植,保证回收价格。
张英刚给记者分析:“为什么我能定价,这几个月山东的温度太高了,没有温差,就我这儿有货。越夏茬,对于口感番茄,中国我要排第一,就是我的一个理想。”
刚刚经历了丰收的喜悦,还在憧憬着更多的收获,小西红柿却开始出现问题。张英刚去大棚查看情况,发现小西红柿刚摘下来没事,放到筐里40分钟到一个小时,就会全部出现裂纹。
“只知道施肥上出了问题了,照搬了山东的模式,同样的施肥量,在这边温差大,光照好,它长得快,果皮的生长速度跟不上果肉的生长速度,皮太薄了。”张英刚表示。
为了这片园区,张英刚投入了多年的积蓄,还有投资商和当地政府的扶持资金。当初,为了鼓励当地人种植,他免除了棚租、地租,免费提供苗子,把肥料和农资也赊欠出去。即便如此,村里也只有两个人敢于尝试,杨国才是第一个报名的。虽然第一年种植失败了,但是杨国才并不想放弃。
首战失利的张英刚,回到了家乡寿光,希望能够找到更适合当地的种植方案。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为了内蒙古那些相信他的种植户。
马上就要过年了,开始解冻的河流下,土地蕴积着勃发的力量。因为西红柿裂果问题栽了大跟头的张英刚,也在这时回到了内蒙古。
即使寿光的大棚种植技术很成熟,但每次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因地制宜找到最佳的种植方案,也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四个月以后,西红柿开始上市了,让人担心的裂果问题没有出现。
已经种了两季大棚的杨国才,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他被张英刚聘请为园区主管。
张英刚告诉记者,一位70岁的种植户,有时候会忘记浇水,他就得帮着天天盯着,如果他不在的时候,杨国才可以帮着盯。“老杨,现在有一个,下一步可能有十个二十个老杨,一个人管二十个棚。”
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创作闪电新闻记者 董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