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3日讯春风送暖,草长莺飞。三月的黄河岸边,冰雪早已消融,滔滔河水挣脱寒冬束缚,奔向新生的力量愈发磅礴。
从菏泽市东明县入鲁,润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后抵达东营入海,黄河在山东流经9市、蜿蜒千里。权威数据显示,山东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来自黄河,年均引用黄河水约67亿立方米。全省16个地市中,黄河干流水资源输送至13个市近100个县(市、区)。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重大部署。一年多来,山东科学谋划沿黄地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工程项目,主动对接沿黄兄弟省区,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3月13日上午,山东举行沿黄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开工活动。活动通过视频连线方式进行,主现场设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其他八个市各选定一个重要生态项目现场作为分现场。活动中,沿黄各市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本市重点项目开工情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山东真抓实干、稳扎稳打,加快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步伐,正朝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目标砥砺奋进。
没有一处房地产项目!“绿色”成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底色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重大要求的具体实践,是统筹发挥黄河下游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功能的重点工程。这次集中开工的93个项目,总投资4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2亿元,涵盖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滩区湖区生态修复保护等多种类型。沿黄25个县(市、区)有关项目同步开工。
图/山东省沿黄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现场。
在沿黄九市现场连线介绍开工项目基本情况时,闪电新闻记者留意到,无论是济南市黄河淤背区防护林和郊野公园建设工程,淄博市高青县黄河淤背区百里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还是东营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一期)项目,“生态保护”“休闲旅游”“绿色发展”都是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另外一个细节也引人关注,房地产在占用土地的同时,会带来环境负荷的增加,在此次开工的93个重大项目中,没有一处房地产项目,由此可见山东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基底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山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山东实际,主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山东落地落实——
突出重大工程推进。搭建了济南科创城、黄河战略研究院、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等重大支撑平台;
突出优质项目推介。举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际论坛,重点推介新旧动能转换、生态环保、交通基础设施等7个领域、259个重点项目。
突出跨区域合作。与沿黄8个省区会商确定了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科教文卫、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7个领域102个跨省合作事项。
在此过程中,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因承载着实现黄河下游长治久安和滩区居民安居乐业的梦想,日益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山东着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打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
2020年9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发布会,明确提出把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纳入全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重点行动,到2025年建成初具规模的黄河生态廊道,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1049条河道管理范围宜绿化率达到95%以上。
如今,站在济南黄河堤防工程绿化提升改造项目现场,2020年栽植的白皮松、雪松等正舒展身姿,向着春光努力生长。在济南市林业局和济南河务局等部门的“牵手”下,济南黄河两岸已经实现春花、夏叶、秋枫、冬柏四季全绿,泉城济南北部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就此铸成。
在黄河三角洲入开口,“绿满东营”的新气象同样让人心醉。
“建设沿黄生态长廊是东营市开展以沿黄沿海生态防护带为主体的国土绿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黄河两岸形成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生态长廊。今年实施建设工程35个,可实现绿化面积10051亩。”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乔来秋这样说。
图/2020年11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儿翱翔。
“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紧紧围绕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东营市坚持生态优先,谋划重大项目。随着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逐步改善,入海口自然保护区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24种,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在自然保护区迁徙、越冬、繁殖。
环境就是民生,环境改善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日前,东营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
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高质量发展再谱新篇
2018年1月,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诞生于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统领山东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
山东沿黄地区煤炭、石油等资源丰富,产值前五的工业门类中,高耗能高耗水的炼油、化工、铝业、钢铁占了4席,绿色发展看似面临困局。
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转身回望,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高质量发展厚积成势。黄河岸边的山东,经济正在变新、变轻、变绿——
新动能看“加”:三年来,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的30.2%;
旧动能看“减”: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800多家,去产能钢铁退出1228万吨,煤炭退出2807万吨;
结构看“转”: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7年的7.7:42.7:49.6调整为2020年的7.3:39.1:53.6,“十强”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50%以上;
发展看“活”:三年来,全省市场主体增长46%,达到1156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全国第一。
城市群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大力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山东自身、于国家全局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山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推进机制、出台指导意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如今,在省会经济圈内,淄博等8市享有济南公园年票同城待遇;在胶东经济圈,5市看病实现“一卡通”;在鲁南经济圈,4市文化旅游资源对内同城化、对外共推精品线路……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加充满活力。
图/1月23日,“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隧道全线贯通。
基础设施薄弱一度是制约沿黄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山东精心谋划推进重大项目,2月10日,“万里黄河第一隧”全线贯通,成功穿越地上悬河;济郑高铁山东境内工程预计2023年年底前建成,鲁南高铁正在加紧建设;此外,山东参与筹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作区第三十一次联席会议,向11个省区集中推介了沿黄达海高铁大通道等50个跨省重点合作项目……随着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山东沿黄地区将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把黄河放到“特别”位置,山东还有“大动作”
“十四五”时期,山东面临重要机遇中的战略平台叠加优势。深读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被放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
报告指出:“我省处于‘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字号平台加快建设,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山东重大历史机遇。”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聚力在重大战略平台建设上求突破见实效,第一个重点任务就是要“更大力度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图/3月9日,游客在山东省邹平市台子镇黄河沿岸观光公园内骑行休闲。
全面融入黄河战略,不仅把山东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更重要的是为山东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这几个“龙头”——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支持济南等沿黄城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
编制出台生态、水利、文化等9个专项规划。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开工黄河三角洲、东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390个重大项目,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科创大走廊和现代产业合作带。全力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落地,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
多条溪流的汇聚,形成了黄河的浩荡之势。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山东省沿黄9市多方力量凝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能行疾步稳。
随着沿黄9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并加快推进,在“母亲河”的润泽下,黄河下游广袤的大地必将绿带如玉,生境成林,生态休闲区、特色旅游区、湿地保育区点缀其间,如珠玉般熠熠生辉。
闪电新闻记者 杨玉金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