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3月19日电(记者邵鲁文、贾云鹏、杨文)凭借朴实、本分的小本生意,山东“拉面哥”不久前走红网络。然而在过去半个多月里,各路网络主播、自媒体纷纷朝“拉面哥”的家乡“集结”,山东临沂一个小村庄成了全国各路自媒体的“围猎场”。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谁红就蹭谁”事件频发,在这背后,隐藏着直播行业“蹭流量”手段极端、利益驱使、不讲规矩等乱象。
“拉面哥”遭遇“蹭流量” 签了直播合约却后悔
随着“拉面哥”程运付以其朴实的形象走红网络,烦恼也随之而来,大批人群的现场围观扰乱了他和家人以及村民的正常生活。记者在“拉面哥”所在的村庄看到,他的摊位前每天被数百位主播围堵直播,其中不乏一些低俗直播现象。
不少“蹭流量”的主播为了利益,长期守在“拉面哥”家附近,甚至有的主播为了抢占“C位”,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来到“拉面哥”家门前,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我开了一家店,平时做直播,现在正是涨粉的好时候,就连夜开了6个小时的车赶过来。”一位来自江苏镇江的视频博主表示,自己也知道这种行为打扰了“拉面哥”的生活,但在流量时代,蹭点流量没什么大不了的。
“拉面哥”出摊后遭到“围观”。新华社记者 贾云鹏 摄
而“拉面哥”本人,也与他人签署了短视频账号运营协议。对此,“拉面哥”曾表示,他本想签署了协议就可以不再受外界骚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不想让别人以“拉面哥”的名义去赚钱,他对于之前的签约已经感到后悔。
“蹭流量”背后有产业链 利益面前无底线
记者梳理发现,“拉面哥”并不是唯一遭遇“蹭流量”的人。在不少短视频账号运营者“逢热必蹭”“谁红蹭谁”的背后,是一条自媒体行业“病态”赚取利益的产业链。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不少网络主播来说,只要有热度就不缺粉丝,有了粉丝就存在流量和人气变现的可能性。一旦哪里有了热点事件,哪里就成了很多自媒体关注的“高地”。
聚集在“拉面哥”家周边的短视频运营者超过百人。新华社记者 贾云鹏 摄
记者了解到,在不少“蹭流量”的自媒体背后,有专门的经纪公司在“运作”“指挥”。在一家经纪公司工作的孙旭(化名)告诉记者,公司会专门监测短视频平台上的热点,一旦发现有草根人物走红,一方面会主动以签约的方式与相关人员合作,另一方面还会组织公司主播去蹭热度。无论通过哪种手段获取了人气,公司就会组织专门的广告植入和商品销售。在这个过程中,为鼓励旗下主播能够成功“蹭到”热度,公司甚至会鼓励奇装异服、过激举动等方式。
有从业者认为,在利益面前失去底线,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自媒体从业者小李说,由于自媒体行业门槛较低,加上传播速度快,如果有不良影响的内容,很快会影响到一部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还有可能会产生模仿行为。
平台有责任 监管须跟进
专家认为,流量可以变现,“蹭流量”现象在所难免,但不能突破社会底线和法律红线。网络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和网民须共同努力,正确引导流量方向,构建守底线、有边界的网络文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赵精武等专家表示,“蹭流量”行为本属于中性的营销手段,但为了经济利益或提升知名度,以极端手段“蹭热点”则往往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很可能涉及侵权,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姚泽金说,《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平台,视情采取警示、暂停发布、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相关网络平台应旗帜鲜明地对恶意炒作、过度消费热点当事人等内容进行限制,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当前治理以极端手段‘蹭流量’歪风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斩断一味追求‘流量为王’‘流量是金’者的变现牟利渠道,这就要求网络平台运营方应坚持正确价值底线,维护良好网络生态。”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平台不能为“一己私利”,将流量视作唯一目标,滥用平台技术和资源。此外,网信、公安等相关部门要通过强力执法划出清晰的红线,形成对过度围观、恶意炒作的有力震慑。通过震慑和引导,来治理“蹭流量”乱象,将自媒体运作导入正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