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3月31日讯3月31日,青岛市召开“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新闻发布会,会上,平度市委副书记毛军响,介绍平度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脱贫情况
平度是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3176平方公里、1791个村庄、140万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26户、23838人,脱贫攻坚任务占青岛市一半以上。面对复杂艰巨的任务,平度市实施率先主动、识别先动、产业带动、多方联动、机制推动的“五动战略”,擦亮“大爱平度·脱贫攻坚”品牌,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于2016年底实现稳定脱贫。经过持续巩固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349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1467.4元,增长了2.3倍。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精准识别,分类管理。以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采取“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先后组织开展四轮贫困人口再识别、再复核、再认定,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合标准的一户不进,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大数据库,按照“实事求是、动态管理、分类评定、因户施策”原则,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ABC三类,A类为重点帮扶类,B类为适度帮扶类,C类为跟踪监测类,分类建立台账,找准致贫根源,确保底子清、情况明,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靶向施策,兜底提升。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我们“一户一策”“一户多策”,通过产业、就业、教育、兜底保障等系列措施精准帮扶,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44项政策,保障了户脱贫帮扶措施应享尽享。我们对50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房屋危险性等级鉴定,投资2800余万元,对3357户房屋实施了危房改造和家居环境提升工程;为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2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低保转特困;为235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工程;解决了185户“村通户不通”自来水问题,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组织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16000余人次,举办“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80余场次,帮扶近1000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市财政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为贫困户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累计理赔78496人次、1625万元,有力解决了贫困家庭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导致的支出困难,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
贫(弱)村和经济薄弱镇摘帽退出情况
平度市有省定贫困村81个、青岛市经济薄弱村128个,经济薄弱镇6个。2017年底 ,209个贫(弱)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旧店、云山、大泽山、蓼兰、田庄、崔家集等6个青岛市经济薄弱镇高标准退出,6个薄弱镇的财政总收入从2014年的1390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0976万元,增长了1.23倍。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强化党建统领,镇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组织基础。青平两级派驻209个贫(弱)村的“第一书记”,累计落实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帮扶28个村庄新建办公场所,实现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相融共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经过全面攻坚和持续巩固提升,209个贫(弱)村全部实现了“五通十有”;6个经济薄弱镇驻地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护机制,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市南区、崂山区和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青岛国际机场集团等14家青岛市直大企业分别帮包我市6个经济薄弱镇,共计投入资金1.6亿余元,用“真金白银”援建了系列公益设施和产业项目,有力改善提升了镇村形象,提升了发展后劲。三是整合资源集中打造。举全市之力,在项目招引、土地指标、产业空间等资源上集中支持镇村发展。先后争取和统筹投入农业扶贫资金257万元、畜牧业扶贫资金260余万元、青岛市农机扶贫专项资金609万元,助力镇村发展。将209个贫(弱)村的集体资源性资产、公益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全部纳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范畴,量化给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坚持多元发展,镇村实力提档升级。一是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平度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业强市,我们把脱贫攻坚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统筹发展。实施扶贫项目园区化、平台化模式,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在崔家集镇打造了“扶贫农创体”,发展樱桃西红柿产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促进“旧店苹果”“蓼兰大花生”“云山大樱桃”等20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提质增收,开展消费扶贫产品认证、展销,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和增收途径。二是强化多元产业带动。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准安排镇村扶贫项目、精准使用扶贫资金,全面加强对扶贫项目运营管护和扶贫资产收益监管,规范收益分配管理程序。2016年以来,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共计6.7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67个。其中,投入1.06亿元专项资金建设的156个光伏发电项目,累计收益达4140万元。项目收益严格执行差异化分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发挥项目收益在贫困人口帮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上的带贫益贫作用。三是增强镇域发展活力。挖掘镇域优势资源,培树了“中共平度一大纪念馆”“刘谦初红色文化产业园”“青丰种业科技博览馆”“绿色铸造小镇”“航空小镇”以及大泽山葡萄节、云山大樱桃采摘农家乐等系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农事体验特色品牌,为镇街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旧店镇打造的“航空小镇”,吸引全球著名的通用航空企业、科研院所、培训学校入驻,到2025年预计可实现税收8.9亿元,解决就业8500人。
注重精神引领,镇村文化多姿多彩。文化在精准扶贫中起着核心催化的作用。5年来,累计投入1200万元,实施公共文化建设“六个一”(一个道德讲堂、一处道德文化广场、一条道德文化街、一支文化宣传队、一纸道德公约、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进一步完善镇街综合服务中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为全市209个贫(弱)村健全文化活动室,及时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行走的书箱”文化扶贫模式获得2018年全国图书馆文化扶贫乡村振兴案例三等奖;原创扶贫题材吕剧《菜王当家》获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镇村文化蓬勃发展,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2016年初,平度率先成立扶贫机构,率先召开誓师大会、签订军令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五年间累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等60余次,召开专题调度会50余次。仅2020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一线遍访、入户督导核查20余次,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全市16个有扶贫任务的镇街党(工)委,压实责任、尽锐出战,38个行业部门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落实,确保了脱贫成效。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与周边贫(弱)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市建立党组织的6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弱)村153个,3000余名贫困群众吸纳到产业脱贫链上。
产业发展是强劲引擎。全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367个,其中,产业类项目264个,基础设施类103个。产业项目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光伏等六大类。收益逐年递增,截至2020年底,共实现收益6126万元,充分发挥了多元化产业带动贫弱村庄基础提升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良好效益。创新“扶贫农创体”模式,建立可持续带贫减贫机制,将专项扶贫资金择优注入32个“扶贫农创体”,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利益联结和收益共享机制,带动贫困户、贫(弱)村稳定脱贫。“扶贫农创体为产业脱贫赋能”入选国务院《脱贫攻坚基层实践》案例,并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省扶贫开发办的肯定。
社会参与是坚强后盾。脱贫攻坚,人人有责。通过加强日常宣传,组织开展“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活动等,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全市热心企业倾力相助、爱心人士捐款捐物,全市46家龙头企业帮扶144户贫困户,农民合作示范社和“乡村之星”带动帮扶697户贫困户。这些社会力量的注入,彰显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爱力量,诠释了共建发展的社会责任。
长效机制是长远之策。一是创新扶贫项目专家审验、全程监管模式,形成了规范、完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管理及村庄退出机制,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收益分配的精准高效。二是实施“由贫弱走向美丽”融合发展模式,将全市209个贫(弱)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统筹政策资金,一体谋划、同步提升,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00余万元,把贫(弱)村率先建成美丽乡村。三是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通过制定差异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造血与输血并重,因户制宜落实产业、教育、健康、就业等帮扶政策,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兜牢脱贫底线。四是志智双扶增强内生动力,创新“心理疏导”模式,鼓励疏导困难群众摆脱精神羁绊,收获尊严和尊重。旧店镇伤残青年崔玉涛在残联和扶贫干部的帮助和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训练,2018年率队夺得冰球世界冠军。我们的“心理疏导”模式入选了《脱贫攻坚为什么能》全国50案例。
作风建设是重要保证。全市扶贫干部把党中央和各级决策部署与平度实际紧密结合,树牢“实在实干实绩”鲜明导向,在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和重大考验中,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才干。5年来,全市2000余名扶贫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累计走访入户约30多万次,问民所需,解民之难,与贫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典型,充分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追梦人从不惧山高水远,奋斗者总向往崭新高峰。新时期新征程,平度市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 信网首席记者 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