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4月8日讯 日前,由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青岛理工大学、青岛市技术标准科学研究所等我市有关单位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导起草的国家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 基础术语》(GB/T 39599-2020),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加上之前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 设施分类》(GB/T 38906-2020),这是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建设和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表明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了国家标准作为依据,也表明青岛市在海绵城市标准化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加上正在制定的“设施运行与维护规范”,本系列标准规定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实践中的基础术语、设施分类和运维等方面,适用于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规划、建设、维护与管理、评价等过程,将助力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态被破坏,生态灾害频发,尤其是存在着严重的水管理问题,包括洪涝、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洪涝灾害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的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此外,2016 年我国持续数周的暴雨导致了严重的洪水,波及了28个省份。频发的极端降雨与城市洪涝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和社会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雨洪灾害,改善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央于2013年提出了城市雨洪管理新策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战略。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合理利用雨水蓄排,解决污水黑臭,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文件也相继出台,提出要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我国新时代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的国家行动。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起步晚,基础性的标准技术文件较为缺失,在海绵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急需技术指导之际,亟需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作为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保障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和水生态环境改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是城市雨水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建设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的事业,涉及到规划、建筑、给排水、结构、道路、园林景观、水文等多个专业,标准的缺失对我国低影响开发技术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在此背景下,制定低影响开发实践中所涉及的完整的标准势在必行。2015年,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新型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国标委农联﹝2015﹞21号),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排水放涝设施建设相关标准制修订作为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2016年原青岛市质监局、城乡建设委、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青岛市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开展《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重要基础标准前期研究》,并于当年立项为国家标准委的重要标准研究项目。2018年,《山东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将制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领域”国家标准作为我市承担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以青岛市标准化研究院标准研究中心主任许静为主的标准起草工作组,先后对青岛中德生态园首条“海绵道路”生态园九号线及富源二号线、北京亦庄博大生态停车场、亦庄X35地块多功能调蓄设施、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实地建设情况,与相关专家、科研人员沟通交流,收集并记录了多项基础术语。同时,标准起草人员还多次与原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中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整个过程中相关的技术和主要术语进行了研讨,在调研与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标准内容。经过近5年的艰苦努力,2020年12月,国家标准终于发布实施,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标准基础。
信网记者 赵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