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亩农场,85后“当家”
来源:大众日报
5月1日一早,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望公司)总经理张研生便组织起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最近赤霉病多发,不可误了农时,要赶在抽穗扬花期前,进行一次普防。”张研生介绍。
35岁的张研生,去年由一名农场主升任鲁望公司负责人,负责管理8名硕士农场主和6位种田“老把式”,两类农场主共同管理14个千亩农场。不管是学历还是从业时间,种田10年的农学学士张研生跟手底下的两类农场主相比都不占优势。如何让两类农场主都服气?张研生有自己的一套。
平原耕地平不平?在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95后”硕士农场主孟程程看来,每个地块看上去都是平的,而“老把式”则一眼看出不同。“当地农民一看就知道哪个地方地势高,该从哪里开始浇地最高效。”孟程程说,水往低处流,春灌的结果随即证明了“老把式”的眼光。
在张研生看来,硕士农场主学历高,但就实践经验来说还是“高中生”,需要恶补基本实践课程。有10年农场主经验的张研生,围绕硕士农场主培养,制订了一整套方案。
“硕士农场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敢于试种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我们采用‘211’(2个人种1000亩地、养10000头猪)的运营方法,并将蓝小麦、绿小麦、黑小麦、糯玉米等新品种交由硕士农场主试种,探索种养循环产业综合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张研生说。
新品种试种是“吃螃蟹”。硕士农场主董善辉的千亩农田苗情相较于普麦来讲又稀又弱。39岁的董善辉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2019年来到公司,种植管理着1100多亩的农田。“这是今年试种的新品种‘太空麦’,附加值很高,收割后一公斤估计能卖到20元。”董善辉解释道。
硕士农场主越来越接“地气”,种田“老把式”则越来越“新潮”。去年小麦季结束后,60岁的尚玉峰就在张研生指导下,手机上下载了“钉钉”App,在网上打卡学习农场主大学课程。“这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讲的《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我每个教学视频都没落下。”尚玉峰打开小程序。
去年8月,山东省首个农场主大学在平原县成立,鲁望公司拿出专门资金,聘请专业师资,免费培训农场主。“种了40余年地,咱也成了一名‘大学生’,原来还有这么多咱不知道的哩,一定要认真学习。”尚玉峰承包了700亩地,与他一起学习的还有近80名种粮大户。
“进入农场主大学就等于进入了产业联合体,统一‘耕种管收烘’全流程,通过联合采购降低生产成本,享受全程技术服务,来生产高品质原粮,并具备了与央企外企合作的基础,保证了利润。”张研生说,仅去年玉米季,联合体就新增5000亩订单,每亩地农户可增收120元。
两类农场主成长为“新农人”,除了平台留人,更有待遇留人。从去年开始,张研生给了农场主更大的自主权,农场收益分为“基本工资+效益工资”,直接和农场收成挂钩,激发了大家种田的积极性。目前,硕士农场主年薪在20万元左右,有的硕士农场主已在平原县置业安家。
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平原形成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鲁望公司流转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2万亩地,打造形成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桃园示范区。
眼下,张研生所在的鲁望公司正筹划带动更多新农人落地平原乡村。“4月22日,平原县人民政府与山东省财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签约,双方投资超亿元优化农业基础设施,而鲁望公司则会深度参与,在平原县前曹镇复制桃园模式,流转万亩土地,打造乡村振兴2.0版本,引进更多硕士农场主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张研生介绍。
[责任编辑:杨凡、蒋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