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古丝路货源地旅游能否热起来?

时间:2017-05-05

论坛现场,阳城代表介绍陶瓷产业发展现状。

4月27日,为期3天的首届中国“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旅游发展论坛,在阳城县皇城相府庄园落下帷幕。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古丝路·新旅游”。一时间,“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城市”——以前并不多见的提法,成为议论的话题。探讨之余,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在晋城兴起全域旅游的情况下,古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旅游” 能否随之“热”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吸引入境游客前来观赏的内容和途径。

A 游客在货源地能看啥?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贸易交流路线,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参加此次论坛的10个重要货源地城市,分布于四川、福建、江西、山东、浙江、广东、湖南、河南、山西共九个省份,但却有一个共同特征:均与古丝路有着重要的关联,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经专家针对古丝路货源地研究,从丝绸、瓷器、茶叶三个方面来确定的。10个市县分别为:以生产供应丝绸为主的我省阳城县、山东省淄博市、四川省成都市、浙江省湖州市;以生产供应陶瓷为主的江西景德镇市、福建省泉州市、广东省佛山市;以生产供应茶叶的湖南省安化县、四川省雅安市;以及重要的货源集散地河南省洛阳市。4月26日,来自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丝绸之路货源地旅游产品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阳城县蚕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科学意义与创新路径”等不同的角度,为古丝路重要货源地如何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旅游业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丝绸、陶瓷、茶叶是中国古代出口创汇的超级大宗商品,是构成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主打商品。中国虽然有丰富的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但品牌尚未形成,市场营销力度较为薄弱。”多年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邹统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遗产旅游。他认为:“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营销至关重要。”2017年,世界旅游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项目发布了《丝绸之路2017年旅游趋势》调查报告。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的3.6万名旅游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6%的被调查者希望到丝绸之路旅游。“探索丝绸之路古国、游览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品尝丝绸之路的地方美食,在当地购物、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等,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丝绸之路旅游体验。”邹统钎说。入境游客对丝绸、陶瓷、茶叶感知的热门景点类型分别为茶馆、商业街、博物馆,其消费模式是“喝茶”“买丝绸”“看陶瓷”。邹统钎认为,丝绸之路货源地深厚的文化和传统的工艺能够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对于丝绸之路旅游有很强的吸引力。围绕“丝绸之路货源地”这一主题挖掘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和目的地个性,形成兼具吸引力、竞争力与代表力的旅游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营销,是目前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紧迫问题。

B 阳城丝绸陶瓷了不得

纵观历史,阳城在丝绸、陶瓷、茶叶三分有其二。2012年8月11日,全国首届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这是中国先秦史学会近年来在地方举行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6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最终,中国先秦史学会确认:汤祷桑林的地点在阳城。据《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然而,国内称为“桑林”的地方很多。近年来,在开发旅游的浪潮中,商汤祷雨之地引发纷争。经过多方调查、考察后,专家们发现,国内既称“桑林”又有成汤庙的仅阳城县蟒河镇桑林村一处,印证了汤王祷雨的桑林正是阳城之桑林。这一结论,并非仅仅是对常年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做出了定论,而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事实的尊重。遗憾的是,“桑林”这个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乡镇名,在2000年阳城撤乡并镇中,与原台头乡合并为蟒河镇。如今,提起此事,当年的阳城县相关负责人还很遗憾。据省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宽考证,在阳城、沁水及垣曲三县交界处,至今还保留着原始混交桑林。而阳城县寺头、河北等乡镇蕴藏着丰富的桑树资源,许多古老的桑树树龄多在一二百年以上,有的甚至五六百年。这些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珍稀品树种。在山西,以桑命名的地名共有85个,阳城就占36个。目前,阳城桑园面积有近15万亩,阳城县30万农民中,就有10万农民从事栽桑养蚕,年养蚕达7.5万张,产茧700万斤,蚕茧产量占华北地区的50%以上。不仅蚕桑历史悠久,阳城历史上的陶瓷业也非常了得。到阳城县润城镇游览过东岳庙的游客,会对大殿殿顶上的琉璃色彩赞不绝口,为何历经400多年风吹雨打依然保持艳丽风采而不减?原来,大殿殿顶上所使用的琉璃,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琉璃作品。东岳庙琉璃出自何处?“新烧四明琉璃脊兽……琉璃匠乔永珠、永光、世虎、永丰、永迁……”东岳庙现存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重修东岳庙记》碑文道出了答案。琉璃最早发明于山西,且在全国久负盛名。而在历史上山西众多门派的琉璃匠师中,河津的吕家、太原马庄苏家及阳城县后则腰的乔家最为出众。据史料记载,明代阳城境内琉璃工艺达到鼎盛。乔家生产的琉璃,就有“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之说。其烧造的琉璃,不仅当地修建殿宇中广泛使用,且在北京故宫、十三陵等建筑使用的琉璃制品,均发现刻有“阳城琉璃匠乔”字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故宫翻修时,刻有“山西泽州”字样的琉璃瓦被发现,经鉴定亦为阳城制品,这足以说明乔家琉璃在全国极高的地位。闻名于世的阳城海会寺如来塔所用琉璃就是出自乔家。盛名之下的乔家为何出现在后则腰村?唐时,乔家的祖先由陕西西安龙桥迁至高平桥沟。经宋元两代,于明初时辗转到达阳城,开始在县城东关游伴沟安家。之后,为了取材方便,加之后则腰的瓷土质量更好,所以才又迁至后则腰定居,专门从事黑、绿瓷器和琉璃的生产,人称乔氏琉璃。如今,后则腰村的乔月亮、崔书林被确定为山西省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后则腰琉璃也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60年代,阳城琉璃产品就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如今,阳城产的建材陶瓷和琉璃在全国依然十分畅销。

C 突破口可选在蚕桑文化

阳城古称濩泽,处于黄河中游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居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其栽桑养蚕历史可上溯到商周时期,丝绸产品曾源源不断地通过古丝路走向世界各地。目前,其东北部是以清康熙帝师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为代表的古堡群,东南部是享誉全国的“动植物资源宝库”蟒河,西南部是古时商汤祷雨的中华古代名山析城山。如今,阳城凭借三处景区而带动的全域旅游已风生水起。“一带一路”是重大的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在阳城,桑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省政府参事姚剑表示:“阳城作为古丝绸之路货源地确凿无疑。但关键的问题是阳城今后怎么做好这件事,拿出好的旅游产品才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在阳城接地气?“注重地域经济中的个性发现,蚕桑文化就是阳城的个性文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义丰认为:“阳城却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阳城作为数千年来的蚕桑之地,这个切入点无疑是准确的。他建议启动阳城蚕桑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他的想法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明德不谋而合。李明德认为,旅游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母庸置疑是先行产业,因为它的开放型、对等型、生活型三个特征明确告诉合作双方,它是一个优质的互利产业。这些特征使它一定能够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货源地是古丝路地域形象的核心载体。李明德解释说,古丝路的文化感知包括地貌、人种、丝绸、陶瓷、茶、商队等,“货源地”就可以为这种古丝路文化感知的事物类型提供载体,“阳城蚕桑文化的活化,就可以构成新的吸引力。”“集中有限的力量在地区具备竞争力的货源地文化旅游资源上,打造核心吸引物作为地区货源地旅游形象的载体,这也满足了限期内合理配置资源的要求。”他具体的建议是:“选址次营镇庄头村,打造集蚕桑观光休闲、蚕桑文化展示与体验、蚕桑美食体验于一体的中华蚕桑文化园。”按照他的设想,500亩的“中华蚕桑文化园”,围绕阳城栽桑养蚕风俗和民间深厚的蚕桑文化,将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角落的蚕桑习俗视觉化、形象化、体验化,通过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养殖蚕桑织布的嫘母雕像、博物馆、活态体验馆等表现形式,打造集桑蚕文化展示平台、蚕丝家纺体验、蚕桑食物品尝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园区。“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挖掘阳城蚕农村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当地蚕农的生活现状、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为吸引物,因地制宜设立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他说:“让游客亲自感受抽丝剥茧的劳作体验,感受蚕农生活的衣食住行,并自己制作蚕桑文化纪念品,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为游客营造深度的、全感官的蚕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本报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白军社

  • 上一篇:太原:专项整治重点食品品种
  • 下一篇:探访抗日足迹 寻找英雄身影 阳泉民间资料整理者在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