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0日,来自寿阳、左权、和顺、昔阳、榆社以及榆次区的贫困人员在晋中九州职业培训学校进行岗前创业培训。本报记者摄
『阅读提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之举。今年4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的意见》,并将6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定为省政府2017年着力办好的六件民生实事之一。不仅在培训职业上精挑细选,还在培训机构上严格把关,实施订单式培训,力争培训后就业率达70%以上,以促进其尽快增收脱贫。精准培训化解自主就业难搭上转移就业的春风,阳曲县大盂镇东南窊村刘明亮的身份发生了质的转变,从一个农民变为了公司的员工。今年55岁的老刘因为身体残疾不能从事农活,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天都愁容满面。有了工作后,他总笑着对人说:“公司管吃管住,每月我有1400多元工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对刘明亮来说就业改变了他的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在多元的就业市场中,农村劳动力自主就业依旧困难重重。他们多因信息来源不广、职业技能不高、文化程度受限等因素,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果不是有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事,那年龄偏大且没有技能的刘明亮就不会拥有现在的工作。推动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一人就业,往往能“脱贫一家、带富一家”。“但对我省来说,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短板,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单一、自主就业较难,绝大多数人靠力气打工,凭技术吃饭的很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技能型劳动力仅占比0.25%。”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文清说。有短板就要补。找到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贫困劳动力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成为我省就业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我省将6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定为省政府2017年着力办好的六件民生实事之一。不仅在培训职业上精挑细选,还在培训机构上严格把关,订单式培训,把学员的职业技能等与省内外各类用工需求精准匹配对接,力争培训后就业率达70%以上。晋中市九州职业培训学校王校长表示:“今年省里加大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职业培训力度,将培训标准定为每人3000元左右,时间为30天左右,是历年来最高的。”品牌带动破解转移就业难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我省的一系列规定,正在推动农村贫困劳动力从“靠苦力打工”到“凭技能吃饭”的转变,并逐步形成农村贫困劳动力依托劳务品牌异地转移就业和依靠新型产业就近就地就业的格局。发挥劳务品牌的优势可以使劳动者取得良好的劳动效益。天镇县李家庄村的刘鲜荣参加了该县保姆技能培训后,借着“天镇保姆”的品牌优势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如今,52岁的她已经是高级育婴师,月收入6000元。这样依托品牌优势就业的人还有很多。临县临泉镇中月镜村的刘春兰便是“吕梁山护工”进京工作的一员。今年4月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我省要“依托‘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山西面食’等劳务品牌,采取标准化培训服务模式,采用‘借壳上市’的方法,辐射带动全省劳务输出品牌区域化、产业化发展。”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带动效应好的劳务品牌要组建实体性劳务公司,不同区域、相近职业(工种)的劳务公司可以加盟同一劳务品牌,实行联合经营、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率。”各市县也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如阳曲县对自主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者,每人每月奖励100元;对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实现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的,每户奖励5000元。与此同时,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老服务、“互联网+”等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大同县仅黄花产业一项就吸纳19800多贫困劳动力,占全县贫困总人口的63%。交口县发展食用菌产业链带动2000多劳动力就业。为拓宽就业渠道,各级政府部门还投资了公益性项目和产业,为农村贫困劳动力提供保洁、护路等就业岗位。有资料显示,太原市尖草坪区将该区荒山绿化工程交由贫困户组成的工程绿化队来实施,并提供60个应急灭火岗位。对一些年龄较大、家庭有特殊情况的贫困农民来说,就近就地就业更具有吸引力。“我们公司的员工有35人是周边村的贫困人口。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2500元。因为离家近,下班后他们能照顾家里的活计,一年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山西桦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润英说。多措并举消除稳定就业难“两条腿走路,多渠道就业”的方式成为我省破解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的有效手段,大批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因此受益。目前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随着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加快、新旧产能转换,岗位需求减少,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难度加大;社会保险跟进不及时;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照顾等问题。这些对维护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应从培训、跟踪、服务等方面入手,多方发力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性。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培训机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项目,最大限度缩短培训与就业的距离,促进长期就业。对于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来说,“家里”的后顾之忧和“外边”的安全之虑一直是影响其就业稳定性的两大因素。《意见》要求,劳务输出地可依托乡(镇)、村基层组织,采取邻里结对、互助联盟、志愿帮扶、有偿服务等方式,协调解决留守老人儿童、农忙缺工和家庭应急等实际困难。“目前,我省正在大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针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父母无人照顾的问题,可以采取在贫困村建日间照料中心来解决。而劳动者的外忧,我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异地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争议调处、权益保障、应急救助等服务,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满足异地转移就业劳动力的服务需求。”李文清表示。为提高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我省还将“推动劳务公司与劳务输出人员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参加输出地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实施企业‘员工制’管理”列入文件。规定劳务输出人员可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可由本人自愿选择,最低为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输出地县级政府可从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中给予其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本人实际缴费的2/3。这些规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权益。
本报记者 张丽媛实 习 生 王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