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院落。 王宝珍 /图
彩家庄古民居全貌。刘众民 /图
早晨,太阳已升得很高。彩家庄西边的一处院落里,一位老奶奶正从怀中的簸箕里抓了一把玉米,撒在地上,群鸡迅速围了过来啄食。老奶奶转身走向屋内。奇怪的是,院子里都是老物件,碾盘、镢头、纺车,而老人衣衫褴褛,满头污垢,脸色酱黑,应该是烧火做饭时将锅底灰蹭到了脸上。心中疑惑,如今的农村还有这么传统的村落吗?询问之下,原来是由著名演员斯琴高娃参演的电影《荒城纪》正在这里拍摄,院里的老人正是斯琴高娃。吕梁市离石区枣林乡彩家庄村位于离石到碛口的公路边上,全村以李姓为主,共有250多户,650余人。该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过去村人以经商为主,繁盛一时,现有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民居青砖四合窑院20余处,从黄土中取材的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地与周围的黄土高原浑然一体。吕梁当地流传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看不尽的彩家庄”的古话。近年来,村里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吸引了多家剧组前来取景,其中有电影《吕梁铁骨》、电视剧《千里雷声万里闪》等多部影视剧。很多美术、书法、摄影爱好者也慕名来此采风。2012年,彩家庄被列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深沟峭壁建窑院穿过白色的彩家庄村口牌楼,再走几百米,面前的山坡上古色古香的村寨映入眼帘。山梁上、山窝里,一座座建筑就依山势建在那里,一个院子挨着一个院子,却互不水平,而是有高有低,错落有致。为了找平院子,有的院墙墙基打得很深,从外面看起来有十来米高。整个村庄的建筑均是青瓦顶、泥土墙,与天然的黄土山峦融在一起,宛如镶嵌在深沟峭壁之间。村民李继元,今年63岁,平时住在离石。每年三月初三是彩家庄的社火节日,他便与村民们一起回到村里闹红火。他跟记者说,据《李氏家谱》考证,彩家庄的李姓人,是明代李自成的后裔。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失败后,清廷在陕西米脂县大量搜捕其家族及亲属,李氏家族被迫纷纷逃离家乡,有一大部分来到了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后来,李家人又有一些人从大槐树迁到了临县西坡村,在这里落地生根,分为上中下三院。清顺治年间,中院的李氏后人李孟清、李兴兄弟二人,为逃避饥荒,离开西坡村,来到彩家庄,开荒伐树创立了家园。当时,村子周围种的都是棌树,为避免“李姓”后人再受追捕,于是用“棌”的同音字“彩”起名为彩家庄。李孟清、李兴二人勤劳生产,子孙兴旺,在这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坡上创建了李姓家族的村庄。村子主要分为上街、下街两大群落,上街为李孟清的后代,下街为李兴的子孙。彩家庄古村落的形成要归功于李家后人李秉濯。清康熙时,李秉濯经商发迹,要在村里建一座像样的庄园。彩家庄的山形如凤凰展翅,李秉濯亲自设计,并请名匠施工,将民宅建于凤头、凤背、凤翅处,寓意与凤凰齐飞。沟壑处,由人工填土夯实。每日施工结束,用铁棍打入夯实处,然后灌水,到第二天水未渗完才算合格。村里缺水,人畜吃水尚且困难,而修建如此庞大规模的庄园,需大量用水。李继元说,当时动用了数十号人,从招贤水泉塆、卧虎山等处挑水,来回一趟就20来里路。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将庄园建成,建筑期前后长达20年。建筑群分为上街和下街,有楼房三座,宅院20余处。院落为正偏结构,部局严谨大方,设计简洁精巧。每个院落都起了名,有楼子院、书房院、弓房院、乐善堂等。脊雕、壁雕、柱头木雕等意义丰富,蕴含着天官赐福、三星高照、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李家人经商起家1968年,李继元全家从汾阳迁回彩家庄村,父亲先是下煤矿当工人,后来成了教师,二哥去当兵。李继元则留在农村务农,小学毕业后再没有读书。21岁,他就当了彩家庄村的村主任,带领村民们一起搞生产,干了两届。他从小就爱听村里的老人讲故事,记性很好。觉得彩家庄很有文化底蕴,他想把村子的故事宣传出去。一开始是写成秧歌,由唱秧歌的歌手们表演。但秧歌主要是在附近的村庄演出、流传,他认为还不够,于是经常写一些文章,在省内的报纸上发表。渐渐地,彩家庄的名声被世人熟知。2010年前后,清华大学的古建筑专家,还专门来到村里考察,在《中华遗产》杂志上发表了考察成果。彩家庄不断有游客来访,李继元经常接待来客,向他们介绍彩家庄的历史、每个大院里的故事、出过什么人物。他也成了彩家庄的义务宣传员。跟随李继元老先生,来到彩家庄下街的一处院落里。院子不大,却很完整,院内有一个大石磨,北面是主窑洞,东西两侧的窑洞较小、浅,南面是房,这是彩家庄最典型的四合院窑院。李继元说,这是李家先祖李秉濯最早建立的一处院落。李家人在艰苦的岁月中悟出了要想翻身富贵,就必须注重文化修养的道理,常以儒家思想教育后代。而其后辈也发奋学文习武,立誓光宗耀祖,史料记载的武举、太学生等有20多人,为彩家庄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李兴的第二个孙子李爱,有三个儿子:长子李秉江,次子李秉濯,三子李秉汉。李爱从小就请私塾先生调教孩子。李秉濯聪颖过人,文武双全,15岁时就考中秀才,后参加考试,中了太学生,皇清御封直隶河北省武略骑尉太学生。彩家庄地处临县碛口古镇和离石吴城古镇这个晋商古道的中间,明清时当地人多以经商为主。李秉濯不愿为官,于是辞官回家,去临县碛口镇做起了生意。当时,临县青塘村有个护国员外不幸离世,有万贯家财,却因孤儿寡母不能理财,无奈愿将资产贷出。从青塘察访到碛口,没有找到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人可以托付。后来,听说彩家庄的李秉濯知书达理,经商有方,信誉颇高,便将家资借贷给了李秉濯。李秉濯从此如虎添翼,生意越做越大,商品远销海外,甚至从碛口到介休每隔40里就有他家的一个货栈。彩家庄与碛口往来频繁,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彩家庄的繁华景象。到民国年间,碛口仍有彩家庄人在那里做生意,店铺很多,如“仪诚厚”“德太远”等字号,整个占了碛口的二道街。涌现出李文荣、李文富、李文才、李文著等多个彩家庄李氏商业行家,据统计,碛口街上居住的彩家庄人共有六七十人。李含英为国捐躯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彩家庄也未幸免于难。经商之外,李氏族人更抱着一颗保家卫国的心,不惜牺牲自我,参军入伍,抗击日寇。李继元的伯父李含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含英,生于1913年,母亲产后大出血而亡,在祖母精心照料下,靠米汤度过了人生的婴儿期。八岁时,父亲李文煌送他到离彩家庄五里路的楞头村拜清朝举人高举为师,刻苦学习,深得高举先生器重。十一岁时,李含英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章,受到老师的赞扬。他对蒋介石和阎锡山的统治深恶痛绝,曾在自己的寒窑书一横幅“砸烂盐坛,打碎酱罐”。先生高举逢人便说:“含英不凡,必成大器。”由于家庭困难,李含英辍学到了碛口的一个商铺当学徒,白天做业务,晚上通宵读书。1929年,16岁的李含英徒步走到太原,为了筹集上山西第一师范的学费,在太原的觉民书社做了伙计,结识了山西共产党地下党组织人员,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便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李含英攒下的辛苦钱缴了学费,终于进入师范大门。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到清徐县徐沟镇学校担任该校的校长,实际是这个地区地下党的负责人。西安事变后,李含英受党中央委派到临县担任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与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密切配合,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为党中央筹集资金立了大功。在一次募捐资金时,他给碛口一家字号“德泰渊”下达了十万大洋支援抗日的任务。字号掌柜是李含英的三叔李文著,东家接到通知后找到李文著说:“咱侄儿在动委衙门当主任,你找他请予以减免。”第二天,李文著找到李含英说明来意。谁知李含英笑着对叔父说:“侄儿在此当差,你们应支持我的工作。抗日是国家大事,怎能徇私舞弊?不要说向德泰渊筹集十万大洋,就是和三叔你要,你能不给吗?”李文著回到碛口,如实告知东家。在“德泰渊”的带动下,碛口各商号纷纷超额完成任务,为抗日支前起到表率作用。后来,李含英随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占区,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战地总会”晋察绥地区工作委员会总务处长。1940年初,中共绥西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托克托县工委,任命高万章为工委书记,李含英为工委委员兼托克托县县长。县工委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斗争鼓舞了广大群众的士气,同时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和地方反动势力的仇恨。5月14日,30余名日军根据汉奸提供的情报,来到安民村,搜捕隐蔽在这里的大青山根据地物资筹备委员会工作人员。大搜查过后,放火烧毁了村庄。日军火烧安民村后,里素、善岱一带形势急转直下。高万章决定由李含英带一通讯员回大青山,及时向上级汇报这一事态。当他们行至贾家营村时,被埋伏的汉奸扣捕,并被杀害于董家村附近。在李含英的影响下,父亲李文煌、二弟李生祥、妹妹李秀英相继加入党组织,投身伟大的革命事业。李文煌1937年入党,是彩家庄最早的党支部书记。李含英的四叔李文炯也是早年入党,参加革命。李继元说,彩家庄不但是黄土高原上一处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而且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村庄。“我们要传承先辈艰苦创业、保家卫国的精神,保护好古村落建筑、文化,有了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苏鑫波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