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作辛苦,但乐观的王继善从不叫苦。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阳泉盂县护林防火员王继善就带好随身工作设备和食物,徒步两小时的山路,到3.5公里外的山顶上巡视、瞭望,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四年,“从小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长大,感情深得很!只要身体健康,我愿意当护林防火员到终老。”
“每座山,每片林,都是我的家!”
今年66岁的王继善是盂县西潘乡铜炉村的一名护林防火员,他的职责就是在全乡最高处——海拔近1200米的铜锣寨上巡视、瞭望,一旦发生火情,及时向乡里的林业站汇报情况。5月9日,为体验一下王继善的工作,记者决定随他一起上山。王继善把一个装满水的大号保温瓶和一袋馒头装进双肩包,随后检查手机、对讲机电池足不足、使用是否正常,然后拿起一个拐杖,开始上山。铜锣寨距村里3.5公里,由于是崎岖不平的山路,王继善上山得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每天都是6点从家出发,8点前就能登上山顶。”他笑着说,“拄着拐棍上山,发现火情就用对讲机或手机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灭火’。”走了半个小时山路,记者已感到有些费劲儿,而一路唱着当地民歌小调、头前带路的王继善依旧脚步轻盈地走着,他擦了擦汗说:“这才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离山顶还远哩!我天天走,习惯了,不觉得累。你不要停,也不要往山顶看,只有低头看脚下的路,才会感觉没有压力,登山的脚步会更快些。”王继善边走边看,不时用脖子上挂着的望远镜四下环顾,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一个人走得闷了,就唱几句,喊几嗓子!”上山途中,王继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由于小时候家里穷,他14岁开始在山里放羊,一直放到30岁。习惯了在山间来回跑,每到防火期,村里就让他当护林防火员,每年10月中旬到次年6月中旬是火险高发期,也是王继善一年最忙碌的时期。其余时间靠种地和打零工为生,这样的生活又持续了30多年。西潘乡的山上森林密集,树木大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龄,以油松、榆树、杨树为主,森林绿化面积占全乡土地面积的37%。为了守护好这片山林,2013年,西潘乡林业站选拔护林防火员,凭借对地形熟悉和多年的护林防火经验,王继善被选中,一干又是四个年头,其间发现过几次小火情,并及时上报排险。“老伴去世了,这四年每年过年我都是在山顶过的,一个人习惯了独守大山。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人也多,我就上山守林来了。可以说,每座山,每片林,都是我的家!”
“我愿意当护林防火员到终老!”
听着王继善的故事,不知不觉到了铜锣寨峭壁的下方。峭壁上顶峰本来没有路,硬是被王继善用脚掌走出了一条一尺宽的羊肠小道。登上顶峰,有一处约200平方米的平台,可以俯视全乡。“全乡有26个自然村,这里能看到23个村。”王继善指着每一座山介绍名字,每座山的名字都烂熟于心。在平台中间,王继善用野山桃木、荆条和雨布搭建了一个小窝棚,刚好能容一个人平躺。把背包放进窝棚里,王继善取出保温瓶,打开喝了几大口水,便开始了工作。他沿平台一周,用望远镜瞭望着,确认山间林地没有冒烟起火处后,拿出对讲机向林业站汇报完毕才稍作休息。他从包里拿出馒头,就着水啃了起来。吃完两个馒头后,他又拿起望远镜瞭望起来:“我每隔5分钟在山顶上转一圈,怕间隔时间长了万一有火情就耽搁了。”乐观的王继善说,“只要身体健康,我愿意当护林防火员到终老!”66岁,每天攀登海拔近1200米的峭壁,用一双脚掌踏出一条小路,王继善用坚持和认真,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在他心里,这片山,这片林,就是他的牵挂,就是他的全部,离不开,也放不下。
本报记者 霍雪飞 通讯员 郭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