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总决赛上,省教育厅扶贫队发起的“童心圆”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获得我省惟一金奖。项目用线上加线下的反向“O2O”模式给留守儿童以关怀和陪伴,使监护、教育与亲情“复位”“童心圆”里 童声可叹“这个孩子叫苏飞,是一个留守儿童。妈妈走了,爸爸再婚,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一次家访,他指着床铺比划着说:姐姐,我不是最可怜的,你看看我的褥子这么厚,亮亮的才那么厚,我比亮亮好多啦,因为我有奶奶,他没有。”这是去年底“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总决赛上,“童心圆”项目团队在路演过程中讲述的一件事,让闻者唏嘘不已。从2015年8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发起“童心圆”项目开始,省教育厅主任科员赵永霞便一头扎进留守儿童世界,一次次被缺少父母陪伴关爱的留守儿童的遭遇震撼。在省教育厅和方山县委、县政府及组织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一年精心准备后,2016年8月,省教育厅扶贫队联合我省8所高校发起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协会,并推出《“童心圆”留守儿童精准帮扶计划》。“‘童心圆’的目标是创建一种‘互联网+第一书记+大学生志愿者+精准扶贫’的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模式,并希望为此提供可借鉴路径。”记者5月9日联系赵永霞采访时,她已结束扶贫工作回到太原,但表示会继续关注项目实施。关爱无序 效果难测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省教育厅扶贫队在首批调研方山县积翠乡20名留守儿童后发现,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或亲属生活的他们,大多处于生活缺帮助、学习缺辅导、心里缺疏导、亲情缺抚慰、安全缺保护状况,问题不仅有物质上的,更有心理上的。“你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志愿者问一个10岁小女孩。“他们在附近打工。”小女孩自然地回答,并强调爸妈经常回来看她。“情况并非如此。她爸爸在南方打工,一年到头都见不上一面,而妈妈早就不在了。她只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赵永霞说,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胆小、敏感、懂事、体贴、好学、上进的乖孩子模样,这一群体普遍存在情绪表现两极化、性格敏感,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躲避意识、好胜心强、缺乏耐心,部分留守儿童任性、霸道,喜欢以暴力解决问题。我省留守儿童超过16万,一方面他们急需得到关爱;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少爱心人士献爱无门、无方。“我们真的不想要书包了。”当地一位家长直言。赵永霞走访调查后发现,“很多项目重叠,捐助物资雷同,造成资源浪费”。太原理工大学“爱心家园”刘玉花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现在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经常会给孩子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不少留守儿童缺的并不是物质。”“各类非政府组织、公益团体及爱心人士,蜂拥而至献爱心,造成了管理失序。”赵永霞分析,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关爱资源不足上,而是某些帮扶的形式感太强。比如逢年过节看望慰问一下,或者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短期互动,这样忽强忽弱、忽有忽无的关爱,对本就有心理隐患的留守儿童来说,很难保证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帮扶一次 体验其多“我们决心引入‘互联网+’,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童心圆’,最大程度地集聚各方力量,持续高效地关爱留守儿童。”赵永霞介绍说。2016年8月19日,太原理工大学大三学生杨圆京参加了“童心圆”组织的首次线下活动,活动在方山县积翠乡示范小学进行。一周时间,在专业人士设计的“情景化素质拓展游戏”中,志愿者与留守儿童通过“相识—突破—合作—相信—责任—感恩”6个环环相扣主题活动,建立了稳定的“一对一”帮扶关系和和谐的团队关系。“记得有一天的主题是‘信任’,我们设计了一个心理游戏,孩子们要蒙着眼睛,在志愿者的陪伴下穿过各种路障。”杨圆京回忆,“他们缺乏对外界的信任,刚接触时能感觉到他们强烈抵触。”“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孩子参加,志愿者与孩子们每天在一起玩、开展活动,一两天下来,我们发现孩子越来越多了。”刘玉花也参加了那次活动,她感慨说:“后来,孩子们每天在家里一吃完饭就跑过来了,晚上很晚还不愿离开,使劲黏住哥哥姐姐们。”“陪伴是他们最缺乏的。”刘玉花说。刘玉花和杨圆京都对活动中一个女孩印象深刻:“她的身体有点残疾,初见面时胆小腼腆,不愿意说话。7天活动结束时,她竟然上台表演了节目,唱歌给大家听。”“活动的同时,我们还通过真人秀节目录制,试图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志愿者容易操作、效果显著的帮扶‘样本’。”赵永霞告诉记者。步入常态 确保有效“哥哥、姐姐,你们还回来吗?”线下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与大学生志愿者们抱在一起,依依不舍。“深入乡村,建立稳定的‘一对一’线下关系只是起点,之后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持续帮扶将转移至网络平台。”赵永霞说。“我们正在开发集在线教育、亲情陪伴、心理援助、公益众筹于一体的‘童心圆’留守儿童精准关爱网络平台,设立留守儿童PC端、父母APP端、志愿者APP端、社会爱心人士APP端、政府APP端、学校PC端等多个端口,将家庭、学校、公益组织、爱心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连在一起,共同打造精准扶贫生态。”赵永霞介绍。“平台建成后,会以线上常态帮扶为主,结合线下定期回访及‘公益旅行’、暑期与父母团聚等活动,保障对留守儿童帮扶的完整性。”赵永霞说,“童心圆”从线下结对—场景服务+定期回访—反馈升级,构成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闭环链,每一次循环都有特定目标和内容,每经过一次循环,服务能力和帮扶成效就形成了阶梯式上升,有效规避志愿者时间地域上的限制,更有利于心理助困志愿服务的持久性与常态化。“童心圆”微课堂已上线测试。留守儿童与父母、与志愿者及公益众筹等软件,将于今年9月测试上线。目前一支由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专业人士、有心理专业基础的在校大学生、学校和医院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也已具雏形。“越来越多的高校公益团体积极要求参与,有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也表达了爱心意愿。但我们深知,关爱留守儿童之路刚刚起步,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赵永霞说。
本报记者 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