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石卜咀村庙会上体验风车通道。
5月8日,农历四月十三,是阳泉郊区石卜咀村一年一度传统庙会的日子。与往年相比,今年石卜咀村的庙会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实感模拟赛车、VR虚拟行走太空等电玩设备,以及时光隧道、爱心长廊、南瓜马车等不同主题的灯光秀。此外,石卜咀村还将当下流行的乡村游概念引入到庙会中,通过赏花、观鸟、骑马、喂兔等活动吸引游客,让民间庙会助力乡村旅游。不少游客感叹,原来庙会还可以这么玩。
传统庙会发展受限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源于民间信仰及小商贩在寺庙周围针对香客、信众开展的商品销售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开展的民间商贸、社交、娱乐、祭祀等综合性文化活动。以阳泉为例,各村庄庙会众多,举行的时间、期限、内容虽有不同,但大体可分为宗教祈福、节日聚会、迎神娱乐、纪念祭祀、娱乐交往五个类型。传统庙会上,烧香祈福、听大戏、看杂耍、吃美食等是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石卜咀村70多岁的王老汉说,以前,高音喇叭里唱戏的声音一响,村里男女老少涌向戏台。戏台前挤得满满当当,有拿小板凳坐着的、站着的,还有爬到旁边草垛上、树杈上的……虽然姿势不同,但眼睛、耳朵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台上、台下好不热闹,庙会气氛浓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老一辈人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庙会,有的缩短期限,有的索性停办,日渐式微。对此,石卜咀村党总支书记杨忠寿分析,“对庙会开发程度浅、雷同现象严重”和“庙会活动群众参与性、体验性较差”是主要原因。没有形成系统的开发战略,只是维持庙会的原生形态,这样做虽然很好地传承了民俗文化,但因缺乏内容和形式创新,导致雷同现象严重,人们看到的庙会几乎一模一样。久而久之,庙会活动不仅对当地村民失去吸引力,对外来游客而言也没了新鲜感。此外,庙会中的宗教仪式、文艺演出、民俗展示的大多是一种表演性活动,百姓只能观看,不能参与、体验,也导致了庙会发展严重受限。因此,只有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庙会中,才能让庙会转型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庙会肯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办。”杨忠寿说。近年来,石卜咀村将庙会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依托石泼水农业观光园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传承多年的传统庙会越来越有新时代特色。石泼水农业观光园位于石卜咀村的西梁山,项目设计占地面积2400亩,分人文历史、科普体验、乡村田园、自然风光四个功能区。目前,园区建设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今年庙会期间,游客除了能听乡音、品美食,还能到石泼水农业观光园里转一转、看一看。观光园的建设,丰富了庙会的文化内涵。王婷是石泼水农业观光园的工作人员。她说,红石榴广场是观光园人文历史功能区的主要构成之一。庙会期间,广场上不仅有丰富精彩的民俗表演,广场一侧的百鸽园内还有近400只观赏鸽。经过训练,这些鸽子能飞到广场上与游客嬉戏、互动,“这个游览项目在阳泉也是首屈一指。”“以前在别的城市见过鸽子与人互动,但在阳泉确实挺稀罕。”5月8日,百鸽园外,游客魏女士正拿着手机,与落在肩头的鸽子亲密合影。63岁的她退休后闲来无事,常去各村参加庙会活动。起先,在庙会上看大戏、吃小吃,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让她觉得不同于城市的生活,很是新鲜。日子久了,魏女士兴致却淡了,原因就在于庙会活动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次到石卜咀村赶庙会,她在百鸽园里与鸽子互动,在百鸟园里和鹦鹉对话,还去油菜花田拍风景照。这些活动在阳泉其他村庄的庙会上很少见,魏女士兴奋不已。离开红石榴广场,随意漫步在石泼水农业观光园里,其中一个能容纳300辆汽车停放的停车场,已经满满当当。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此次庙会的火爆。
未来咋发展 还得动脑筋
依托乡村旅游,石卜咀村传统庙会变了模样,促进了历史文化景观与商圈经济、生态旅游、体育休闲、民俗娱乐等业态的融合。不过,目前庙会的商业化运作、挖掘利用等还不够透彻。下一步,他们将重点从商业化运作、创新庙会形式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动脑筋。“我们不缺乏文化资源,缺的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意和路径。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杨忠寿说,未来他们将更加重视庙会对发展农村经济、丰富文化生活及保护传统民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村中现有的庙会民俗资源,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使现代庙会与小农经济的庙会形式相区别,使其既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生存下去,又能在新时期的规模化经营下,爆发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全村旅游、商贸、演艺、餐饮、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只有把文化、旅游、信仰和商业活动融为一体,特别是要融入时尚元素,符合现代人求新求美的心理,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古老的庙会才会焕发青春。近年来,“洋”庙会、科技庙会、“动漫”庙会等时尚色彩较浓的新庙会的出现和火爆,就充分体现出创新在庙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霍雪飞 通讯员 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