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珍在辅导学生做作业。
39年前,因群众看病不方便,她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当了乡村医生;1988年,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调走后,她又挑起了代课教师的担子;1996年,71岁的老支书干不动了,她上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村“两委”换届,她连村委会主任也一起干了。多年来,她将村支书、村主任、乡村医生、代课教师4副担子一肩挑,在默默坚守中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日前,忻州市委下发《关于向刘桂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优秀共产党员刘桂珍同志学习。
1 村里谁家有病人 她随叫随到
段家湾村是代县城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刘桂珍就扎根在这个小山村中。刘桂珍出生于1963年1月,高中毕业那一年,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她一心只想考大学,走出“山沟沟”。但那时当村支书的父亲却不这么想。当时段家湾村又小又偏,村里没有医生,村民们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时年恰逢县里培训医生,给了段家湾村一个名额,父亲就想着让她去县里学医,回村当医生。“说实话,我当时心里还是想着上大学,但是父亲说村里出了你这么个高中生,你不去学好医术回来给乡亲们服务,叫谁去?”刘桂珍说。是去学医回村当赤脚医生,还是去考大学走出大山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念头反复“煎熬”着年轻的刘桂珍。高考那天,她借了一辆自行车,偷偷去县城参加考试,却与人撞了车,耽误了考试时间。刘桂珍说:“那天摔倒后反倒让我冷静下来细想,我就想父亲的期望也有一定的道理,也许是命中注定该我当这个村医。”刘桂珍没能参加成高考,便走进了县城的医生培训班。半年后培训结业归来,她便成了村里医生。从此,她边学边干,一干就是数十年。刘桂珍这个村医可是“响当当”的。39年来,村里谁家有了病人,她总是随叫随到,而且从不收取诊疗费。村民用药,也是按进价收费。有些家庭困难的村民一时拿不出钱来,她就干脆给免了单。采访中,许多受过她医治的村民都会说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刘桂珍还把自己的足迹拓展到附近的十里八村。王家会村离段家湾村2.5公里,全村有100多户村民,唯一的老村医已经70多岁了,视力不好扎不了针。村民们有病了就都去找刘桂珍,她也从不拒绝。今年春节,王家会村的李银宝因为感冒合并其他病症,下不了床,刘桂珍连续去给他输了7天液,却一分钱也不要。看到刘桂珍大冬天跑来跑去,李银宝的儿媳心里过意不去,硬给她要拿一箱牛奶、一盒蛋糕,刘桂珍推脱不掉,一出门又悄悄地给她留在了家门口。这些年,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问及这些年当村医究竟给乡亲们免了多少诊疗费和药费,刘桂珍说:“没记过,就没想过要挣钱,还记那个账干什么?”
2 怕村里孩子们失学,她当代课教师近30年
刘桂珍的第二副担子是在1988年担起的,那年,她当上了村里的代课教师,而且一干就是近30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段家湾村还十分贫穷落后,生活条件差,教师工资不高,一个个来了又走了,留不住。1988年,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调走后,眼看十几个小学生就要失学了,村委会就给刘桂珍做工作,让她暂时为学生代课,等待新老师的到来。刘桂珍说:“当时我并没有想着要和这些娃娃们打交道,就想着既然推脱不了,就临时帮忙,等新老师到来。”可是左等右等,新的老师一直来不了,时间长了,当她每每面对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期盼的神情时,她就再也无法放手。当年她暗暗发誓:不管咋样,一定不能让孩子们失学,一定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事实上,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小学生不多,段家湾小学一直是复式教学班。15个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要分成好几个年级。刘桂珍要教小学所有的课程,备各年级所有的课。因此,这项工作让她每天备课都要熬到深夜。白天上课也是教完这个年级再教那个年级,比单式班教学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但是刘桂珍从没有就此叫苦叫累。1996年,由于村校舍需要修建,学校暂时无法上课。“我就想,这可咋办,弄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叫娃娃们去哪里?总不能让娃娃们回了家坐等哇?”思来想去,刘桂珍便把自己家当作了课堂,把所有能用的用具都用上,桌子、床、缝纫机板,还弄了一块简易黑板。就这样,愣是坚持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新学期开始了,新校舍也盖起来了,可仍然没有正式老师到来,刘桂珍就一直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干了下来。段家湾村的山上生长着各种野生中草药。有几年,村民们都上山挖草药,一年能挣5000多元钱。有人就喊刘桂珍一块去挖,但她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就断然拒绝了。可那时候,她当代课教师一个月才75元的工资,当乡村医生也没有什么补贴,家里生活全靠种地那点收入,可是为了孩子们,她甘愿固守着那份清贫。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段家湾小学的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辍学的,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都达到了90%以上。2006年,为了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段家湾小学与邻村的王家会小学合并,刘桂珍转到王家会小学任代课教师。刘桂珍教过的不少学生后来都升了初中、高中,有的还考上了大学。说起这些,她如数家珍:“2006年小学毕业的杨媛现在中央财经大学就读,去年小学毕业的李喆喆升入初中后,成绩在全班排名第一。”刘桂珍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没有上了大学,但是自己的学生有考上大学的,这也算是替自己圆了大学梦。
3 在村民劝说下,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重担也挑起
1992年7月刘桂珍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村里71岁的老支书干不动了,支部、村委换届,谁接班又成了难题。当年的段家湾村村民不是外出打工不愿接,就是不识字干不了。刘桂珍说:“当年大家希望我当村支书,我就说我手里现有的事还挺多,我就不当了吧。没想到大家都极力劝说我干,还有人跟我说,我们是叫你给我们大家领头服务了,不是叫你当官。后来我想想,就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这样下来我更累更忙了。”其实更忙的还在后面。2003年村“两委”换届,深得大家支持的刘桂珍在众人的轮番劝说下,又连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也挑了起来。刘桂珍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更大了,如何把这几个身份的事都办好,是件难事,无捷径可走。刘桂珍说:“都说农村的事难办,但我看来,也没有多难。只要没有私心,事情就好办。”刘桂珍的父亲刘白小是一名老党员,他以身作则,留给女儿最宝贵的就是“没有私心”这件法宝。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新农合,刘桂珍挨家挨户做动员,有的村民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上,不愿交费,刘桂珍就拿自己的钱替他们交了。2007年,村民陈智良得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钱,可他自己却没交过合作医疗费。正愁得没办法,刘桂珍给他打电话让他去办理报销手续。原来是刘桂珍垫钱代他办了合作医疗,一下子帮他省了1万多元钱。至今,刘桂珍仍然为十几个村民垫付着新农合的费用。刘桂珍家的墙上,现在仍然留着洪水淹过的痕迹。许多年前一场大雨引发了山洪,很多留守老人和小孩被困在家里。刘桂珍冲出家门,挨家挨户指挥村民撤离。等其他村民都撤离后,刘桂珍才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和老父亲还留在家里。回到家中,刘桂珍发现屋里的水已经快要没过膝盖,老父亲和小女儿都蜷缩到了桌子上。平时很少流泪的刘桂珍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为了帮助村里脱贫,2009年刘桂珍带领村民们大力种植油松苗,2011年很多村民靠育苗脱了贫。可是近年来,油松苗不好卖。村里每次有人来买她的树苗,她总是把机会先让给别人。村民邓润才告诉记者:“2015年,有人看上了她家的树苗,但她让我先卖。那次我一共卖了5000多元钱,而她家的树苗却一棵也没卖。”2012年段家湾村实施移民搬迁,不少群众都不愿意搬。刘桂珍说:“我知道大家都在看我,只要我一搬,村民们就会跟着搬。”刘桂珍一咬牙,拿出省吃俭用存下的8万元积蓄,又借了4万多元,在县城移民小区买了一套楼房,后来村里有10多户村民也跟着她买了房搬迁下山。但因为工作需要,刘桂珍至今仍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这个房子已经盖了近40年,乱石砌成,泥巴糊墙,里外两间仅30多平方米。她说:“现在村里还有10多户村民没有搬迁,他们无论是上学、看病都需要我,我怎能放下不管,一走了之呢。”刘桂珍的大女儿已经从医学院毕业,考取了护师资格证书,现在在外地一家医院工作。刘桂珍说:“我的愿望是,等女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后,让她回来在县城的移民小区开一家门诊,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本报记者 郭小强 通讯员 杨继兴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