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运康中学在校园里开荒种植农作物和蔬菜,一个班一块地,每一块都插着牌儿,标明班级。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不但可以辨识蔬菜、了解农时,还能学会等待,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图为5月18日,老师带着同学们在菜园内观察蔬菜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胡增春摄
5月18日,运城市区最中心位置,南风广场南侧,运康中学校园内的一角,有一片刚刚开辟的农田,地边站着的,有老师,有学生。一名女生凑到班主任范丽娟老师耳边,说了句话。范丽娟立马用手轻轻拍了拍那女孩的头,笑起来。“她问茄子是长在土里面的,还是外面……”范丽娟指着脚下那一排刚浇过水的茄子苗说。这是他们班经管的菜地,不到20平方米。她们身后,是40多畦菜地,每一块都插着牌,标明属于不同的班级。正是课间,一拨一拨学生蜂拥而至,有的是轮值菜地的学生,来浇水、松土,有的纯粹是来看,对于班级责任田里禾苗的长势,他们很在意。校园里开荒种地,这搞得是什么教育?提出这个创意的运康中学校长魏守坚说:生命。
A 农田取代牡丹园
种菜的地方,原来是学校拆掉了老旧平房的房基,超过1000平方米。今年,学校清除杂物后,准备在这上面建个牡丹园,对这个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整治。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既能美化环境,又可以提高师生们的审美,主意挺好。牡丹苗木都联系好了,可是到实施的时候,直接从国色天香变成了下里巴人——不赏牡丹了,改成了种农作物和蔬菜。“我考虑再三,觉得栽植牡丹孩子们也就是看看,没有太多的参与性。和老师们一商量,干脆种菜。一个班一块地,每班学生分小组值日管理。我还提了一点,值日的学生要写一篇观察日记。”魏守坚说。学校对土地进行了平整,将原来的脏土换成了有营养的活土,铺设了水管。然后将这一片地划成了大小不一的44小块,每个班级分一小块,插上班牌,想种什么自己选择。如今一个月过去,这里的菜园有模有样。学生们种的茄子、辣椒、红薯、生菜、黄瓜等都已成排成行,辣椒有了一拃高,西红柿也都搭上了架子,玉米、绿豆等粮食作物也发了芽。“种地根本不用我们组织,你看,一会儿做完课间操,学生们就过来了。”魏守坚说。学生们真的很快三三两两地过来,站到自己班的地边,指指点点、说说笑笑。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抓紧时间松土,还有的抓着矿泉水瓶或端着脸盆,过来给作物浇水。“在这里,不但可以辨识蔬菜、了解农时,更重要的是还能学会等待,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这是孩子们观察日记中的感悟。”魏守坚说。政教处主任张伟平是这个事的直接负责人,他说:“这些孩子精心着呢,一天要来看好几次。菜叶上溅了泥点点,都用手擦干净,看着都好笑。对与不对,重在体验,我们尽量不指手画脚。”
B 费尽心思的“无用功”
校园里开荒种地,这样的事情引发社会的关注和讨论,运康中学的老师都觉得奇怪。因为,和正统学校不一样、有创意的事情,他们做了太多,应该见怪不怪才对。“中国范儿就是这么的气派,中国范儿就是这么这么帅,黄河水洗的黄皮肤,五千年这颜色绝不改……”当天运康中学的课间操,实际不是课间操,而是放着流行歌曲《中国范儿》,跳着韵律操。还有家长说,她偶然到校找孩子,发现孩子们那天的课间操居然是随着神曲《小苹果》在“跳广场舞”。和课程教学关系不大的“无用功”,运康中学也一直在做。中午时分,校园内一个僻静的小院里传出歌声。进去一看,一个合唱团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这个院子是学校社团的活动基地,运康中学的学生社团有20多个,正常情况每天下午都有专业老师参与指导。学校还实施拓展课程走班制,话剧表演、法律讲堂、对话历史、趣味楹联、科技制作……40余门拓展课程供选,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报一至两门,到时间就去教师开讲的那个教室上课,学完还要结业测试;如果老师的课程没有人选,则淘汰。学校的周围很难找到一家特长培训班和校外辅导部,而其他学校几乎是密集出现的,这是运康中学的老师倍感骄傲的,“特长班、辅导部的事情,我们学校都免费干了,他们竞争不过我们,所以不来”。运康教室的外墙都是学生展示区,上面有书法作品、摄影作品,有数学、英语的手抄报;每周一换,看似密密麻麻有些乱,但是每页贴在墙上的纸,都是学生花费心血和精力的作品,他们在认真地推销自己。写字课和阅读课排入课表,每周一节课,每天20分钟练习时间,还专门招聘了三位书法老师。一到期末,写字是必考科目,占10分,计入总成绩。这些“无用功”都需要占用学生的时间,处于中学教育竞争激烈的运城,运康中学为什么这样做?“要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留下供他思考的时间越少,那么他的负担越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运康中学就这么做了。
C “自由呼吸”也是经得住考验的教育
“做可以自由呼吸的教育。”教育实践家李希贵为运康中学专门题写的这句话,被魏守坚装裱好了,挂在办公室的墙上最显眼的地方。“不要把孩子们的弦儿绷那么紧。”魏守坚说,“不要忘了,我们搞的是教育,是育人。”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自由呼吸”。社会焦躁,家长焦虑,竞争、选择非常功利的大势下,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不是放任自流。校园中能绿化的地方全被绿色覆盖,所有植物各类加起来有300多种,其中有些还是市区罕见的品种。这些灌木和乔木上,都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植物的名称和习性。学校每条路都有名字,自强路、致远路、修德路、尚贤路等,一个小亭子起名为“惜时亭”,两个园子一为长青园,一为岁寒园。一切细节上的执着,最终构成了一个无缝隙的育人环境。置身其中,放眼望去,总有一处能够触动你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自由呼吸”的教育结果是什么?“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实践了3年,几年间,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再也没有出现过。康杰中学是运城公认的最好的学校,我们学校被康杰中学录取的中考生,连年递增,中考的成绩,家长认可,同行也认可。”魏守坚说,“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我们踏踏实实搞素质教育,实践证明,不会错。”
本报记者 胡增春
○短评补上生活教育这一课
“茄子是长在土里面的还是外面?”运康中学的一名女生向班主任老师提的这悄悄一问,或许会让许多土生土长的村里娃笑掉大牙。但这又一点都不奇怪,不丢人(至少对提问者是如此)——教育是怎样,作为教育产物的学生就是怎样。这“无知”的一问,就如同一面镜子,直照出当前学校教育的短板:生活教育的严重缺乏。也因此,对于在校园里开荒种地、运康中学旨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本意,我宁愿它愈加拓展一步,叫做“生活教育”更为恰当。生活当然不是种菜,种菜却一定是一种生活。即便不能让孩子们由此深悉稼穑的艰辛,但至少,增长识见、了解农事、习惯劳作,以及把隔绝的校园代入火热的现实生活,这些功用都还是有的。缺少了生活教育的教育,不能称作是完整的教育;缺少了生活教育的学生,不能称作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一个被灌输了大量知识的半成品而已。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人人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却难挡学校食堂的浪费严重;更有甚者,大学生们的“脏衣服寄洗”服务竟成了邮政部门的一项新业务……凡此种种,皆因教育与生活脱离成两张皮的缘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是万万要不得的。而德要怎么“立”,人要怎么“树”?百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命题,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省思。
王太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