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养狗要签协议,还得交5万元的保证金,狗狗不能坐电梯……这样的要求让养狗的人看了无奈、不养狗的人看了称赞。近日,小店区的光信·国信嘉园小区物业在居民楼贴出了《社区内养犬的约定》,引发阵阵波澜。“这些规定不违法吗?物业怎么能强制要求交保证金?”“我们小区如果也有这样的规定就好了,也能约束一下我们小区养狗的业主。”有市民把《约定》发在朋友圈后,引起不少议论。这个小区物业怎么会制定这样一份约定?小区业主是否会遵守?这样的规定是否违法?关于养狗,市民又有哪些看法?22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物业养狗约定是补充协议业主事先知道
22日上午,记者来到光信·国信嘉园小区,看到居民楼大厅贴着显眼的《社区内养犬的约定》。据居民说,这是本月刚贴的,最近物业对业主养犬的管理比较严格。约定中规定:对签订本协议前买受人已取得政府颁发的养犬证明的犬只,须先行交纳5万元保证金,并仅限买受人专有建筑物范围内饲养;犬只不得使用小区公共空间、环境、电梯等;买受人不得在小区内遛狗、狗狗不得使用小区设施等。记者采访得知,小区入住率并不高,养犬的人家大约有20户。“这份约定并不是最近刚制订的,而是在业主买房时,开发商与业主签订购房合同时,就有这份养犬的补充协议。当时我们都提醒业主注意这部分的条款。”小区物业客服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有协议,但在实际管理中难度很大,“比如,并没有业主交5万元的保证金,高层养狗的业主也不会带着狗走楼梯,而是乘坐电梯。”对于这些问题,客服部负责人说,虽然一些条款执行困难,但是在遇到业主投诉小区里有狗狗随地大小便、吓到孩子时,物业工作人员上门劝说是有依据的,“毕竟是签了协议的,得管好自己的狗。我们劝说业主时有理可依,而且一些业主因为曾经签过协议,自己也比较自觉。”目前,小区里养狗的居民基本都在小区院外遛狗,“最近我们开始入户登记养狗居民的养狗证,督促居民能按时给狗检查,这样对大家都负责。还有些养狗的业主,因为我们的劝告把狗送走了。”
居民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对于《社区内养犬的约定》,光信·国信嘉园小区居民杨先生希望养狗的业主都遵守,不要在小区里遛狗,以免吓着别人。“之前小区里遛狗的人很多,有几次,晚上我出来散步,旁边突然蹿出一条狗,把人吓一跳。”杨先生说。李女士也希望养狗的业主多看管自家的狗,她家孩子只有5岁,被院子里的狗吓过几次了,“狗冲着孩子叫,孩子怎么能不害怕。当时买房子时,购房合同有补充协议,就是关于禁止养狗的。既然业主们都签了,希望能自觉遵守。”他们都表示,最近小区里基本见不到遛狗的了。也有人觉得这样的约定不合情理。市民李女士在群里看到这份约定后,就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法律也只是要求花500元给狗狗办证,而他们要求交5万元保证金,不知道是否合法?物业能出台这样的规定吗?”李女士说,她觉得这样的规定太苛刻,“和谐相处还是最重要的,做文明养犬人,从教育上抓好,而不是罚款。我身边不少朋友,遛狗随身带塑料袋,便便都扔垃圾堆,按时打疫苗等。反正我感觉规定太苛刻,与其禁犬不如教育人文明养犬。”“有的居民遛狗时,喜欢把牵引绳放开,让狗狗自己玩一会儿。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格外注意,怕狗狗突然冲过来伤到儿子。”崔女士家在杏花岭区,儿子不到两岁,小区里养狗的居民很多,常见的大、小型犬种都能见到。前两天,她带着儿子在楼下玩耍,附近有只小萨摩耶犬,主人在一边看下棋入神,小萨摩耶跑出院门,一下被车撞了。随后,记者在网页上搜索“居民区养狗”,第一页都是关于“社区养犬的困扰与对策”“关于居民区内养狗扰民的问题应该咋办?”等相关问题。居民区养狗,成为越来越多的小区面临的问题。光信·国信嘉园小区的《社区内养犬的约定》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就像一些市民所怀疑的,它合法吗?
律师协议双方自愿签订合法有效
2012年3月,太原市发布了《太原市养犬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了市区养犬的类型和犬只不可以进入的地方。要求养犬人送犬只到动物防疫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狂犬病等疫病免疫,取得免疫证明。还要办理养犬登记,并进行年检。犬只出户时间为晚上8点以后,上午8点以前,节假日可延长至上午10时。如有扰民等问题,可以向公安部门反映。但是,光信·国信嘉园小区的《社区内养犬的约定》要更加严格,尤其是其中的“5万元保证金”和“不允许犬只使用公共设施”的条款,引起一些人的疑虑,这是否太过苛刻,甚至违法?对此,山西晋英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艳平表示,该协议属于民事平等主体间签订的,双方自愿,合法有效。“这并不是职能部门罚款,有法律规定额度。这是民事合同,双方在平等自愿的情况下签订,业主在签字时,是认可其内容的,签字后就产生法律效力。”张艳平说,当时拟定这样的协议,开发商的初衷也是为了小区的环境和安全着想,多数业主可能不养宠物,签就签了,如果是养宠物的业主,签之前就应该考虑清楚,是否认同其内容。“如果业主觉得有失公平,可以选择不签。或者签了协议后觉得有问题,可以根据《合同法》和《民法通则》规定,有权撤销,但只在签订一年内有效。”
本报记者 冯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