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原市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立足百姓就医需要,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城市公立医院、县乡一体化、医改监测三大过程考核中全部名列全省第一。5月31日,记者从太原市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先住院后付费”已惠及26.8万人次,健康扶贫累计服务贫困患者5000余户1.5万余人。
健康扶贫助患者
今年以来,太原市统筹协调山医大二院和市中心医院两大优质医疗资源帮扶两个贫困县,建设较高水平县域医疗中心,确保贫困群众在县域内即可得到有效救治。组团式帮扶乡镇卫生院和15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协调省级医院医生与226名村医建立牵手关系。
全面实施 “先住院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确定12所市级政府办公立医院提供免除全部门诊挂号费、诊查费,优先安排床位、患25种重大疾病定点救治和按病种定额补偿等10项优惠服务。
此外,太原还将国家确定的9种重大疾病救治范围扩大至25种,实行单病种付费、定点医院救治;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服务月活动,确诊25种大病患者552人,救治进度均达到100%;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慢病救治进展达到100%,35种慢性病门诊医保目录内费用按病种限额100%报销,将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92%以上,61名重病患者已全部予以救助,患病群众自付比例总体降到9.64%。
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通过建立县乡医联体、农村巡回医院、等级医院医生下社区帮扶等方式,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基本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框架,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医生“进退流转保障”机制,建立“千医千村牵手”工作模式,942名城市医生结对帮扶1044名乡村医生,上线“太原市城乡医医通APP”,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医生服务能力。
此外,还统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防、治、管融合发展思路,统筹规划慢病防控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高血压与脑卒中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连续性诊疗服务,做实做细签约服务项目,家庭医生正在成为城乡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公共卫生事业提升
统筹实施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14所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下降15%,同步调整8类2138项医疗服务价格,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关系。
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50元,服务项目扩展到14类48项,启动高血压和脑卒中防控工程,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发布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市疾控中心在全省率先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检测资质;市卫生监督所在全省率先规范小诊所医疗废物管理;市急救中心引入航空医疗救援,搭建起地空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市血液中心年度采血量达到34.04吨,千人口献血率达23‰,远高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位列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前五名;启动健康村镇建设试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晋源区建成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迎泽区建成省级示范区。
建设软硬件设施
百院兴医实现全覆盖,年度完成投资5.4亿元,建成25个跨区域医联体,实现了市管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两个全覆盖。
在全省率先搭建起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目前,依托“城乡医通”APP,城市医生为乡村医生线上服务3600余次;建设“太原云医院”,243家医疗机构加盟其中,3862名注册医生通过“云医院”协同服务13.5万人次;12320卫生计生热线为全省百姓提供政策解读、就医指南、投诉举报、建议表扬、预约挂号、戒烟干预、远程会诊等服务上百万次,办结率和回访满意率持续达99.6%以上。
母婴服务呈新风貌
率先在全省组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专家组,市级建成10个救治中心和1个新生儿复苏培训基地。
同时,建成2所省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落实计生奖励扶助7.31万人5764万元,关爱计生困难家庭女孩513名46.1万元;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机制,创成国家级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促进示范企业2家、学校2个协会1个、家庭3个;深化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在全省率先开展计生特殊家庭“一对一”亲情关爱健康服务,可在22所定点医院享受3方面11项服务,实现家庭医生应签尽签;为计生特殊家庭健康体检1207人、办理住院护理保险3803人、安装爱心宽带519人。 本报记者 聂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