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体验区体验插秧。
▲文化节上的文艺表演。 本报记者寇宁摄
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水稻田里,庄稼汉们打秧、运秧、抛秧、插秧,闻讯前往的游客跃跃欲试,卷起裤腿与村民们上演了一场插秧比赛;美食品尝区域,由晋祠大米制作而成的特色小吃元宵、凉糕、糍粑、馏米等,吸引游客争相品尝。
6月2日,由太原市晋源区委、区政府主办,以“千年厚礼晋祠大米”为主题的晋源区首届晋之韵插秧文化节在北大寺村举行。活动现场,游客们体验插秧,感受晋祠千年农耕文化的同时,还品尝到了当地正宗的各式稻米特色小吃。而这些美丽的瞬间,都被省摄影家协会多位摄影爱好者全程记录下来。
20余亩地的体验区不少人赶来赛插秧
绿油油的荷叶铺满池塘、悠扬的乐曲和着婀娜的舞姿迎接着八方来客。6月2日上午,晋源区北大寺村,晋源区委、区政府在这里主办的首届晋之韵插秧文化节让整个村庄沸腾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比试谁的插秧技术好。乡亲们或迎来送往,或撸袖亮绝活,都说北大寺好久没这样热闹过了,真好。
在插秧体验区,记者看到,整片的良田被分割成多个小方田,近处的方田水波荡漾,秧苗已入田,大家可以在这里体验插秧的乐趣。远处的小方田里,秧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几天前,我通过媒体得知今天的活动,正值放假,我们家来了三代人,父母、爱人和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在体验区,陪孩子插秧苗的张女士说,大人们更多的是感受农耕文化,而对于孩子来讲,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粮食种植的不易,懂得节约粮食。
张女士告诉记者,天气很好,光脚下水不是很冷,但想要将秧苗插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水下的泥土很软,常常需要调整重心防止滑倒,与此同时,还要兼顾插秧的数量、距离等。
62岁的武生全是土生土长的北大寺村人。“3月播撒种子、6月插秧苗、10月收获、11月晒大米……经过一个周期,晋祠大米成为享誉全国的美食。”武生全说,也正因此,晋祠大米从上世纪80年代每斤1.2元涨至现在的每斤七八元,而且销量非常好。
北大寺村村委会副主任武宏杰介绍,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有170亩,现在已经完成插秧的水稻将近一半,剩下的预计6月5日前全部完成,当天体验区为游客提供了20余亩地。
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一派繁忙插秧景象
打秧、运秧、抛秧、插秧……活动现场,游客们体验的精彩瞬间,被摄影爱好者们一一摄入镜头。
“感觉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到了在稻田中捉泥鳅、挖泥巴的场面。”摄影爱好者张先生说,他是刘家堡村人,也曾经历过育苗、拔秧、插秧的劳动,并深爱着这种农耕文化。“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兴致高昂时,张先生开始吟诗,唱当地耕作民谣,“这种边唱边种的劳动方式才是北大寺村正宗的插秧文化,此行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重温这种农耕文化。”
省摄影家协会老摄影家学会常务副主席王恩霖说:“今天拍了不少片子,几乎记录下所有的活动项目,其中妇女们热情洋溢的表演、曲调高亢的民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组织20多人参加活动,大家被这里的田园风光所吸引,此外,摄影爱好者很少能看到现场插秧的场面。”王恩霖介绍,以前他曾在晋源工作过,对这里的变化感触很深。印象中村里荷花池不大,而且分散着,现在经过田园规划,娇艳的荷花盛开在成片的池塘里,旁边还设有楼台亭阁,每一步都是一处风景。
记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一排穿着校服正在写生的学生们。“我们是高中生,学习画画多年,今天来了20多人。虽然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写生,但还是被这里依山傍水的美景所吸引。”17岁的樊贝贝说。
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受别样农耕文化
活动现场,“金色稻田·美丽晋源”摄影大赛同时启动,活动旨在让晋源区及晋祠大米文化得到广大游客更直观的认知,为晋祠大米文化及晋源区全域旅游作贡献。
“晋之韵插秧文化节”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4个方面丰富游客体验,让他们感受晋祠大米的农耕文化。“视觉”,看插秧竞赛、民俗祭拜、晋源秧歌、民俗表演,感受农耕文化;“听觉”,听民歌、莲花落、《晋祠》朗诵等,体验晋祠大米与晋源区文化;“味觉”,品尝晋祠大米深加工小吃如元宵、粽子、菠萝米、爆米花等特色小吃,品味晋源、品味晋祠大米;“触觉”,通过插秧体验、包粽子、滚元宵等直接动手体验项目,了解民俗技艺、体验民俗文化。
在品尝区域,记者看到,几十个农妇围坐在盛满晋祠大米的篮筐前,双手轻卷粽叶,放上糯米、红枣,只见马莲草翻飞,一个个夹裹着浓厚晋祠大米的粽子瞬间完成。现场新鲜蒸制出炉的粽子冒着混合米香、枣香、粽香的热气,惹人垂涎。元宵、锅巴、爆米花、米酒、醪糟、油糕、藕盒子、菠萝饭、米皮等由晋祠大米做成的稻米特色小吃,也引得游客争相品尝。
○相关
文化节期间还将举办这些活动
“晋之行”——中小学生农耕文化研学营
活动时间:7—8月
活动主题:利用假期进行学生暑期研学旅行,通过看稻田风光、听专业讲解,了解水稻生长及种植技艺;品尝晋祠大米及晋祠大米深加工小吃;深入稻田近距离触摸水稻,让学生们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全方位近距离感知晋祠大米稻田文化,了解晋源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晋之情”——摸鱼节、采莲子
活动时间:9月
活动主题:通过举办王郭村现有一年一度的“摸鱼节”,以及在北大寺举办的“采莲子节”,丰富游客体验,感受稻田生活。
“晋之源”——收获季、研讨会
活动时间:10月
活动主题:举办“行摄千年厚礼·晋祠大米”摄影大赛颁奖典礼。
邀请政府相关领导、相关行业专家,策划举办召开晋祠水稻产地保护发展研讨论证会,研究制定《太原市晋祠水稻产地保护条例》。责成有关部门编制晋祠水稻原产地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最低警戒种植面积,划定晋祠水稻生产保护区范围,确定保护受益主体对象,制定晋祠水稻生产政策扶持补助措施。
“晋之乐”——晋祠大米品鉴会、花式稻草人创意大赛
活动时间:11月
活动主题:品鉴推荐味美而殊的晋祠大米,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吃得上。同时,创意花式稻草人大赛鸣锣开赛。通过活动,成就晋祠大米从产品到商品、从精品到礼品的生长蜕变。
○链接
晋祠大米已有3300年种植历史
晋祠大米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史记》《左传》等历史文献资料中就有西周时关于“唐叔得禾”“进献嘉禾”的记载。唐宋文人对晋祠大米的种植盛况屡有著述。3300年的种植历史,1400年的辉煌,众多的史料和传说,赋予了晋祠大米厚重的文化内涵。
晋祠大米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晋源区自古气候宜人、地肥水美。晋祠大米生长过程由晋水灌溉,而晋水由地下岩溶排泄而出,已有二百万年的历史,并保持着恒温17℃的特性,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此外,晋祠大米的生长地表土有深厚的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
本报记者 李晶 实习生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