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9年,终于在茫茫人海中被选中去救助别人,我觉得很值得,也很幸运。”6月5日,临近造血干细胞捐献年龄上限,51岁的“高龄捐献者”杨云龙,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我省第1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杨云龙的义举,将为上海一位同龄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而这距离他最初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已经过去了9年之久。
配型成功
兑现九年前一纸承诺
杨云龙是一位保健品行业从业者,也是一位坚持无偿献血15年的爱心人士,曾获得两次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荣誉。
2009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时年42岁的杨云龙第一次听说可以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来拯救丧失造血功能的白血病患者,他当即加入中华骨髓库,许下承诺——申请时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成为一名随时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可是等待配型成功并不容易。我国每年有数万人罹患白血病,而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到十几万分之一。根据相关规定,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最高年限是55岁。“我今年已经51岁了,都有白头发了,还以为自己再也没有捐献机会了。”杨云龙回忆。
今年4月,临近捐献年龄上限的杨云龙,突然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你的造血干细胞和一个患者的型号配上了,你愿意为她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吗?”没有丝毫犹豫,杨云龙立刻欣然答应,“我都这么大年龄了,又时隔这么多年,竟然还有机会让他人生命得到延续,而且还是一位同龄人,一定是冥冥之中的缘分。”
通过初配型、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格检查,最终确定捐献日期为今年6月5日。9年前的一纸承诺,终于迎来兑现的一刻。
顺利捐献
主动要求医生多采集一点
6月1日,杨云龙从长治来到太原,开始注射动员剂,为正式捐献做准备。
“其实很多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误解,还以为是抽骨髓,其实就和献血的过程差不多。”杨云龙说,目前采集造血干细胞是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因此自己需要提前几天开始,每天早晚注射干细胞动员剂,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调动到外周血液中来。
6月5日上午8时20分,采集正式开始,医生熟练地将两个针头分别推进杨云龙左臂和右臂的血管内,殷红的血液通过无菌管缓缓流动。“身体没啥不舒服的感觉,而且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也有好处,还能帮助别人,是一举两得的事情。”躺在采集床上的杨云龙,始终面带笑容,显得格外轻松。
“医生告诉我,您和我的母亲一样大,巨蟹座,一定是个好男人,感谢您给了我们全家第二次生命……”上午11时,上海某医院的工作人员带来受捐者家属的亲笔感谢信。“我们这个年龄,正应该是抱孙子享受生活的时候,希望她能早日康复。”躺在采集床上,杨云龙开始有些“着急”,“医生,原定的采集数量够吗?能不能多采集一点?”
下午13时10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198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顺利完成。这份带着浓浓爱心的 “生命礼物”,将于当晚运抵上海并移植到患者体内,实现杨云龙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愿望。
爱心接力
全省第153位志愿者已经就位
在杨云龙的捐献过程中,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始终陪在一旁,他正是将于第二天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85后”中医大夫马旭凯。
2014年,还在读大学的马旭凯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时隔四年,他的造血干细胞血样与一名7岁的白血病男童初配相合。“既然当初许下了承诺,就一定要履行。”和九年一诺的杨云龙一样,马旭凯没有犹豫,立刻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我是医生,非常清楚造血干细胞捐献对身体并没有任何伤害,而且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只不过这次是用另一种方式,去挽救他人的生命。”马旭凯说。关于捐献对象,他并不了解,只知道是一位在北京住院的7岁小男孩,“儿童节刚过,也算是一份迟到的儿童节礼物,希望这个孩子还有很长的岁月去经历和享受人生。”
根据安排,马旭凯将于6月6日在山医大二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届时,他将成为全省第15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