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60年后,《灵泉洞》为何仍令人一往情深

时间:2018-06-06

纪念赵树理长篇评书《灵泉洞》发表60周年座谈会在阳城召开

追寻大师足迹,研究经典瑰宝。6月2日,纪念赵树理长篇评书《灵泉洞》发表60周年座谈会在晋城市阳城县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60多名专家学者和赵树理研究会会员,相聚在南太行美丽的阳城县,实地参观、考察了赵树理笔下的灵泉洞的奇妙景观及故事发生地的风土人情,对这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写作手法以及所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和风格进行了深度解读和交流。

“天生一个灵泉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镶嵌在杨柏大峡谷悬崖上的灵泉洞,是赵树理这部评书所描绘和叙述的主要场景。此洞原名“白莲洞”,当年赵树理在此工作期间改名为“灵泉洞”。赵树理是沁水县人,但他参加革命的首站在阳城。“半部灵泉洞,一世赤子情”,晋城市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裴余庆以此为题,畅谈了他对《灵泉洞》的研究。从新近发现的一张履历表上看到:赵树理从1937年初到1939年夏,在杨柏山地区担任特派员和区长,这段岁月是他一生唯一主政一方的时期。艰难岁月,血雨腥风,建立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顽强搏斗,这里有着他惊心动魄的记忆、英勇无畏的足迹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冀。因此,灵泉洞是赵树理走向革命的出发地,是他文学创作的根据地。在这部评书中所能看到的、感悟到的,正是赵树理对这方山水生动、传神、朴实、详尽的描绘,正是他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一世牵挂的赤子情怀。

置身灵泉洞险峻、幽深、奇妙、梦幻般的景象中,专家学者们从书本中走出来,于生动的现实中,对《灵泉洞》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和感悟。“十年一读赵树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赵勇回忆了他从年少时爱上“无头无尾”的《灵泉洞》,到每隔十年就要重新看一次赵树理作品的文学感受。他说,此次实地观看灵泉洞,又一次打开了理解、感悟赵树理文学创作思想和风格的“开关”,“一个作家,只有深怀为民之心,对脚下的土地有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笔下才会涌流出闪光、永恒的文字。”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陈湘静将赵树理的《灵泉洞》与小说《两个世界》做了对比性的研究。她认为,《灵泉洞》表达了在合作社困境下作者对乡村社会矛盾现实的一种深沉的忧思,以及内心深处对未来乡村社会合作自治模式的理想化的重构。这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迷茫和追寻,实际上反映了基层百姓的一种朴实的愿望和期待。她的一番话语,在与会专家学者中引起了共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近来组织学生开展了重读赵树理全集活动。他说,赵树理是人民的作家,他创作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从人民群众出发的。这种人民性在作品《灵泉洞》中有更深刻的体现。在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评书中,作者对环境、细节进行了更具体、更细致的叙述,运用了当地百姓通俗易懂的口语话的语言,是一种适应声音传播,借鉴曲艺形式,打造“声音共同体”的积极探索和突破,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故事和情节能够口口相传,为人们所喜爱、传颂。

阳城赵树理研究会顾问李锁江,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段文昌,分别以“灵泉洞中的阳城味”“灵泉洞与乡村旅游”为题做了交流,一致认为赵树理笔下美妙动人、千姿百态的灵泉洞,是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生长爱情的理想之地。这一作品无疑是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杨柏山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发灵泉洞,造福百姓,有利于赵树理精神及文学作品的传承、弘扬和普及。

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白继军说,赵树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作家,是20世纪大众化文学的领军人物,他为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制。纪念和回顾他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学习他的作品和人品,学习他真诚为人民写作并为人民利益奋斗一生的精神,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纪念赵树理《灵泉洞》发表60周年座谈会,正是对赵树理文艺作品和创作精神的一次回顾和研讨,一次交流和传承。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追寻大师足迹,研究经典瑰宝,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接地气,有温度受鼓舞,有品质留得下的精品力作,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鼓舞和激励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从景色宜人的青山绿水,到令人惊叹的灵泉奇观,一束束深情的目光,一句句滚烫的话语,表达着人们对铁笔圣手的崇敬和怀念。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长赵魁元说,从这次座谈会能够看出赵树理在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光辉形象,能够看出灵泉洞所特有的神韵和奇妙,“我们呼唤并期待着学习、传承赵树理精神的‘赵树理热’在华夏大地上兴起”。

白军社 刘慧君

  • 上一篇:黄河山西段是今年防汛工作重心
  • 下一篇:我省防汛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