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咕,咕咕咕,开饭啦!”6月2日上午,在地里干完活的孙有的老人一回家,就直奔鸡舍给鸡喂食。
浑身雪白的乌鸡像小孩子看到母亲似的争先恐后地涌向孙有的。
“看到这些乌鸡,我心里就乐呵!”前门牙已经全豁了的孙有的像个快乐的老顽童。
今年77岁的孙有的是灵丘县白崖台乡长沟村人,村子地处大山深处,地少且贫瘠,不少人家都搬迁走了。但故土难离,孙有的没有搬迁。给孩子成过家后,欠了很多外债,老伴患了病,他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困户。老人说,“种了一辈子地,受了一辈子的穷。”
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驻村工作队去年为全村的贫困户每家免费发放了50只乌鸡进行饲养。孙有的老人是个勤快人,乌鸡长得壮,母鸡下的蛋一斤能卖15元,成年公鸡每只卖到100元,年底的时候,老人打开了记账本一算:嘿,居然毛收入5000多元,除去喂鸡的粮食,净收入3500元。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咱在地里忙乎一年,也就是两千来元的收入。我和老伴一直在想:咱虽然身体比较好,但毕竟年岁大了,地里的重活越来越干不了了,钱也就越来越难挣了。这往后的日子该咋过呀?你看扶贫工作队给咱们想办法,让咱养乌鸡。养乌鸡,咱农村人懂得,啥事也不耽误,轻轻松松地就赚到了钱,你说这是多好的事!去年,俺们家进行了危房改造,俺老伴也申请到了低保,算收入,我家脱贫了!尝到了甜头,咱今年当然还要继续养。这50只乌鸡就是一个月前领到的。”
为了养好乌鸡,孙有的老人开春的时候就动手在院子的一角盖起了一间空间很大的鸡舍,并安装了帘子,给鸡遮阳。同时,老人将院墙的一角拆了。老人说;咱家就靠山坡,乌鸡可以上山捉虫吃,这近似散养,估计这样乌鸡下的蛋更有营养,鸡也长得更快。
长沟村距离县城120里,地势偏僻,乌鸡蛋怎么销售出去?孙有的老人说,工作队给咱做宣传,并与电商联系网上销售,三天两头就会有客人来收购。
去年长沟村有30多户群众养殖了乌鸡,户均增收2500元。这在周边村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乌鸡养殖投入小、见效快,也省力,特别适合六七十岁的老人养殖。白崖台乡政府乘势发力,在全乡发起了乌鸡养殖项目。为了保护他们的养殖积极性,乡里统一组织购买鸡苗,统一免费注射疫苗,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注册“长沟”牌商标,并联系好了新发地和天津水利院食堂两家买家,免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副乡长董富生说,今年全乡乌鸡养殖已经扩大到铺西、跑池、李台、王巨、来湾、王村铺6个村,可带动贫困户159户、304人,目前7950只乌鸡苗已全部发放到户。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马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