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紫云,太原一名普通而特殊的高考生。普通,是她从小到大,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正常上下学,努力学习,希望考个好成绩,收获属于自己的未来。特殊,是因为她是一名脑瘫患者,四肢不协调,写字速度慢。在高考前,她妈妈吉女士给她申请了高考延时,每场考试延长30%的考试时间。其实,虽然延时30%,但陈紫云也就将将能把题答完。(本报昨日5版报道)
作为最重要的全国性选拔考试,高考的公平公正一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高考改革,取消了各种不合理“加分项目”,强调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不断增加录取的透明度等等,这些举措持续推进着高考的公平公正水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十分广泛,它以机会公平为逻辑基点,逐步实现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所有公平的起点,没有机会公平的保障,后续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就是画饼充饥。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机制,既受到学生个人禀赋与努力程度的直接影响,也受到家庭、社会等先赋条件的支持与干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就是说,要想在高考中体现教育公平,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禀赋与努力程度,也要考虑家庭、社会等先赋条件,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考生。
这就需要在高考制度中引入补偿机制。亚里士多德说,公平是弱者诉求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武器。不论是从个人禀赋,还是从社会禀赋的角度看,补偿机制都应成为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太原脑瘫女孩每场考试延长30%的考试时间,就是启动了一次补偿机制。在天生的疾病面前,高考制度做到了雪中送炭,这和一些不合理加分的“锦上添花”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补偿机制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更为精细化,也更人性化,它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机会补偿,尽可能地减少疾病对考试的影响,以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有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从而拓展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能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一个人感受社会的起点。而高考改革就是要实现所有考生都能享受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与否,是考量和提升教育公平的重要场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公平治理的效能和效果。更好地保障教育公平,这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举措不妨来得再多些。
赵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