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宝剑锋从磨砺出——从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太行娘亲》研讨说起

时间:2018-06-12

5月23日、24日,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创作演出的上党梆子精品剧目《太行娘亲》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进行了长达2小时20分钟的整剧演出。演出人员动情入戏的表演以及时而委婉、时而高亢的唱腔,尽情地展现出了上党梆子的风采,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5月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曲学会、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革命文化题材如何成为艺术经典——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晋京演出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五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山西的相关领导、专家与《太行娘亲》主创团队齐聚一堂,围绕该剧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研讨,总结当前新编戏创作过程中的法则、经验和问题,以期为现代戏创作提供学术借鉴。

(一)

一个地方小剧种何以能走进国家大剧院?因为《太行娘亲》在坚守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优秀的、接地气的作品,讴歌伟大时代,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是2016年的新排剧目,讲述了抗战时期,婆媳两代太行母亲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讴歌了太行山革命老区人民与军队的鱼水情深,弘扬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和人民坚定信仰、敢于牺牲的大无畏“太行精神”。从剧本的创作到舞美、灯光、服装、音乐设计请的都是上海及省城的专家,一流的创作团队打造出一部气势宏大的好戏。高起点打造、高标准要求,使得该剧有戏剧张力,有艺术感染力,有着冲击艺术高峰的巨大潜力。

研讨会上,全国知名戏剧专家对该剧好评不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说:该剧主题非常好,头绪非常集中,文学剧本好,演员水平高,唱腔设计非常优美。这部戏可以说是小剧种的大手笔、小剧团的大作为,是一部呼应时代的作品。看这部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情景让人感动落泪。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赵伟明说:《太行娘亲》是新时代戏曲现代戏的一个高峰:第一,戏曲主题是高尚的传统价值观与精湛的舞台艺术高度契合,编剧严谨老到,人物形象丰满圆润、可亲可信。第二,陈素琴的表演炉火纯青,光彩照人,是高度生活化和高度戏曲程式化的有机结合。第三,《太行娘亲》的唱段过硬,六场戏每场都有核心唱段,能镇得住观众。

(二)

《太行娘亲》唱响国家大剧院获得殊荣,已有目共睹,但离精品佳作仍有差距。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馗坦言:《太行娘亲》已经具备了佳作的品质,但在人物的细腻刻画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一要规避母亲题材的相似,二要规避现实性的束缚,三要规避现代戏创作的套路,四要注意剧作风格。如果能舍弃一些程式成法的限制,使整台戏得以升华,就有走向精品的可能。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认为:目前舞美方面整体思路太写实,转台挤占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戏曲舞台时空自由的特点没有发挥出来,戏曲化的表现手段还有待加强。《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认为作品还有需要打磨之处:一是剧本的逻辑和情理上可以再密一些;二是后两场这个母亲的形象还是略显拔高;三是舞台设计比较实,需要增加一些陌生化效果。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振强从技术层面发表了个人意见:音响、配器还要作一些调整,除了主演声音能把大乐队压下去之外,其他演员一上来基本听不太清他们的唱腔和念白;乐队的主弦听着也很薄,不清晰,减弱了戏的味道;节目单上的唱腔设计排在音乐设计之后不合理,唱腔写作是剧种的灵魂所在,是剧种自信的问题,需要正确对待。

(三)

“晋城是个小地方,也是个好地方。我们梆子剧团是一个激情干事的团队,演员非常勤奋,此行的目的是真心求教,真诚希望各位专家能多提宝贵意见,把真知灼见留下来。我们会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回去尽最大的努力逐个细节修改提高,争取不辜负各位专家和艺术家的期望。”晋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沂旸道出了对《太行娘亲》进行研讨的初衷。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处长林琳在研讨会上谈到了进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的指导工作。她说:5月18日,艺术司专门召开了关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的工作会,提出了工作要求:艺术司主把方向,做好组织工作;省厅上传下达,直接监督,做好保障工作;专家要把优点说足,问题点透,开出药方;院团是实施责任的主体,要落实好专家意见,做好修改提升各个环节的工作。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就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之一,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专家进行跟踪指导,打磨提升,评估验收。

山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陈燕萍说:《太行娘亲》从创作到搬上舞台并且入选文化部的剧本孵化工程和2018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重点扶持项目,得到了各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落实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把这部戏打磨得更好,使之能够成为一个走向高峰,留得住、传得开的经典之作。

《太行娘亲》成为精品,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 李志军

  • 上一篇:陈向明从医生到“蜂司令”
  • 下一篇:晋城市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