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官道山小组的,我们官道山小组有21户贫困户42人,去年我们家两口子发了2000块钱,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贫困户的关怀。”中阳县下枣林乡吴家峁村的贫困户吴永丰近日面对记者激动地说。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去年,中阳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响了全面脱贫摘帽的决胜之战。一年来,按照“聚焦精准、压实责任、多措并举、确保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对表对标、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
当前,扶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传统的救济式、输血式扶贫已难以奏效,中阳县深刻认识到“产业‘造血’永远比救济‘输血’更加重要,只有地方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困难群众充分融进产业中去,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中阳县虽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缺少产业,成为中阳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瓶颈。
如何做到发展产业既要符合本地的发展现实,又要符合市场规律?经过调查研究,该县确定了发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中药材和林果等具有中阳特色的产业,最终实现为每户贫困户配备至少一个产业项目。
中阳县根据率先脱贫摘帽实际,创造性提出“3X+4145”主体带动脱贫模式,不仅有效催生出贫困人口的脱贫内生动力,也进一步激活了扶贫企业的帮扶动力,让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真正走上致富路。
所谓“3X+4145”产业扶贫模式,就是每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自筹200元,县财政配套2500元,帮扶单位、干部筹资300元,加起来确保每个贫困对象拥有“3”千元的产业扶贫激励资金;在此基础上,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和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状况,自主选择核桃、猪、羊、驴、食用菌等中的一项产业,而后引导一批发展前景好、盈利能力强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子”,通过发展“X”种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其间,贫困户连续“4”年可从签约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每年领取产业收益资金“1”千元,并享受县财政对提前脱贫户每人奖补500元、合作社或企业优先安排签约贫困户就业等“4”项优惠政策;而对于参与产业扶贫的市场主体,每带动一名贫困户如期脱贫,县财政发放奖补资金“5”百元。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将扶贫资金以入股形式注入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产业项目,使贫困人员依托项目定期能取得稳定的分红。一时间,食用菌种植、林下经济、电商物流、功能农业、高科技孵化园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核桃+林下种植”、“公司+基地+合作社+大户”养殖、“光伏+农业”、“农业+副业”、“农业+劳务”等扶贫模式在中阳大地风生水起。这种扶贫脱困由“输血型”转向“造血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精准产业扶贫方式,推动中阳的产业扶贫工作向更宽、更好、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眼下,中阳越来越多的煤企、钢企自觉地加入到了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绿色产业转型行动中。目前,全县46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带资1.65亿元入股112家企业和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1200万元,全县4000余户贫困户可以受益。
以扶贫“参与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脱贫“获得感”。中阳县“3X+4145”模式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转型步伐和全县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开辟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