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晋中 地校深度合作进行时

时间:2018-06-13

晋中市与省高校园区地校合作项目签约现场。 陈卯灵摄

  6月2日,晋中市榆次区政府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战略合作启动暨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三病区开诊仪式。 杨增亮 范霄翔摄

  中聚晶科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培植半导体时如何降低耗电量、提高培植成功率、实现标准化培植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图为中聚晶科的生产车间。 本报通讯员摄

5月15日,晋中市和省教育厅及省高校园区驻晋中10所高校、山西农业大学围绕“加强地校合作、服务转型发展”进行座谈,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共谋双赢发展。

随着晋中、太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山西农谷两大省级战略深入实施,晋中发展和高校产教融合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这个机遇,既为加强地校合作提供了共同发力的主战场,也使地校双方的共同发展产生了新愿景,为地校双方深度合作提供了大平台。

那么,在全省上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三大目标”重要举措的大背景下,晋中市和驻地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驻地高校综合实力和晋中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成为双方合作发展的战略问题。

推进地校深度合作,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地方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

5年前,晋中市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省高校园区落户晋中。

为了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驻晋中高校,晋中市把驻地院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广泛吸纳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等力量,参与学校建设,为高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地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省高校园区已经成为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城市品位提升的新亮点。为晋中的转型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为晋中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有力支撑。

座谈会上,晋中市委书记王成说,2017年以来,晋中市确定了决战转型综改主战场、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能源革命先行区、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四个目标定位”,力争一批重点工作、重大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加快推进晋中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四个目标,就要发挥好“大学城”和所有在晋中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开启地方与高校合作新征程,打好政产学研用“组合拳”,唱好创新创业“样板戏”,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将晋中打造为山西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加强地校合作,高校需要树立什么样的理念?省教育厅厅长吴俊清向全省高校提出努力实现三个战略性转变: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学科专业向以应用性、应用型为主转变,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集中精力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破解人才培养的“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短缺”问题;二是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从过去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抓内涵、提质量,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解决部分高校“升格”未“升级”的问题;三是实现由封闭式办学向科教融合、产教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变,按照市场和需求,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破解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的问题。

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平说,推动地校合作,对于高校,可以促进高校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办学水平;对于晋中,可以让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加速转化为创新创业新优势,为晋中市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文化教育等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推进地校深度合作,要健全有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矛盾,要培植推动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优势的土壤

5年来,作为一个城市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和高端人才、先进要素的集聚地,省高校园区已经与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014年11月,晋中市政府和省教育厅已经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在省高校园区土地征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据晋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建忠介绍,为进一步完善省高校园区各项城市功能,解决各高校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去年,晋中市教育部门深入高校征求意见,并汇总出各高校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9条、个性问题27条。晋中市政府把问题分解下发到23个市直单位,要求逐条逐项进行落实。同时,对省高校园区的10所高校进行了科技研发资源调研,形成了《山西高校新区服务地方经济优势学科重点专业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材料汇编》,供全市各部门和企业使用。了解汇总了地方企业寻求高校技术和人才支持方面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为进一步发挥好各高校优势、推进地校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天的座谈会上,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11所高校负责人也先后发言,纷纷表示将在转型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为晋中市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吴俊清提出,要把地校合作作为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在主动对接晋中发展战略、主动投身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中,进一步明确办学的定位和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入到晋中实现“四大目标”的伟大战役中。要在主动适应晋中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集中力量办好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要在与当地政府部门、相关行业企业合作中,拓展教育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适销对路专业、共同开展科技研发。要在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中,扩大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面向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

晋中企业需要人才,高校人才需要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事实上,自省高校园区入驻晋中以来,地校合作也一直在进行。

晋中市有13家企业已经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驻晋中高校进行了校企合作。去年11月,中聚晶科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乔铁柱教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在太原举行技术攻坚研讨会,就培植半导体时如何降低耗电量、提高培植成功率、实现标准化培植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这就是一个高校服务地方企业发展的成功范例。

同时,各高校与晋中市还有不少合作事项和意向。比如,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合作建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南院项目在晋中市启动;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落户晋中;山西职工医学院希望与晋中市政府或地方企业合作建立医养结合的产业基地,培养一批服务地方的医养产业技能人才,服务晋中医疗卫生养老事业;太原师范学院与晋中市教育局合作,重点依托课堂改革、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实习、课题研究等领域对接合作、开展工作,服务晋中市基础教育发展;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希望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方面与当地企业和中职学校合作,培养服务晋中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也意味着,晋中市与省高校园区合作共建正在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由单一走向多元合作,合作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初步框架基本搭建。

对此,王成表示,晋中市将以创新服务、创优环境、创造价值为突破,推动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优势。要制定完善引才政策,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山西农谷为主战场聚集人才。要坚持“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引进高端人才。要拿出“真金白银”,加快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推动实现“零门槛落户”、大学生“购房补贴”政策、鼓励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各类农业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把大学生引进来、留得住。

推进地校深度合作,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长效机制,搭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对接平台

省高校园区科研资源丰富,产学研空间很大。根据晋中市在寻求高校人才和技术方面支持与合作情况的调研,省高校园区10所高校具有研发和产业转化能力的学科专业150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80个;有产学研创新团队102个,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792人,博士后、博士2264人;具备中试条件的科研成果数量101个;有博士后和博士工作站22个,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5个,中试基地2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42个。

同时,晋中市重点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有14家企业提出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27项,希望得到各高校的合作与支持。山西天波制泵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新型水润滑推力轴承材料关键技术项目,可替代进口的推力轴承,实现进口产品国产化,填补制造大功率潜水泵的空白。还有33家企业提出了技术需求。10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35家企业、135个专业岗位,需求各类高技术、高技能专业人才,希望得到各高校的支持。

座谈会上,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与太原理工大学全面合作、共建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战略合作、共建太原师范学院第二附属中学(广安高中)、百香果功能饮料新产品研究(药效部分)项目、“白酒品质提升”“酒糟深层次利用”等5个项目签约。

对于未来地校融合发展,王成充满信心。他要求,晋中市要以补齐办学短板、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切实解决好省高校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各部门要重点从住房保障、土地供应、公共服务、环境治理方面搞好服务;各高校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和高级实用性人才培养,努力把省高校园区打造成为凝聚和培养高水平产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未来,地校之间要建立合作共建长效机制,架好合作桥梁,定好工作职责,开好联席会议,开通校政企三方联络服务“直通车”,形成合作发展“共同体”,切实把合作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共同为走出晋中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贡献力量。

吴俊清也表示,驻地高校要利用好科技高地和人才摇篮优势,一方面,及时向晋中市、向企业通报科研成果,让地方知道驻地高校有什么、能干什么;另一方面要组织广大师生走进企业、深入市场,开展大调研、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选择与当地经济契合度高、实用性强的课题开展专题研究。一方面,欢迎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当然,打造良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绿色生态,还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比如,把产教融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优化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落实有关财税政策,支持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交互融合,让企业心甘情愿成为办学“合伙人”等等,最终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唱戏、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针对地校合作中的项目,赵建平特别强调,地校双方要认真对待签约项目,把合作事项做细、做实,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清单化管理要求,跟踪盯紧,主动对接,进一步倒排工期,明确措施,落实责任,为项目实施提供保姆式服务;各高校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精力倾斜在项目上,安排专人协调、推动、落实,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见效。要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信息互通、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助的常态化工作制度,拓展延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本报记者 白续宏 本报通讯员 史进智

  • 上一篇:形成推动转型发展的合力
  • 下一篇:护送幼儿平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