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让文化之光温暖父老乡亲——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综述

时间:2018-06-16

以“鼓舞山西”锣鼓艺术展演、“舞动大同、平城之巅”全国街舞大赛等23个省级示范活动引领,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同步启动的全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极大丰富着我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全省构建,读者在就近的图书馆即可检索、借阅、归还省内任一图书馆藏书;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生活在贫困地区的村民每年都能看上省市县剧团名角们的戏;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综合文化站开放工作持续推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各种免费的文化大餐……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不断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系列政策引导

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代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国家层面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山西省文化和信息扶贫行动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山西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实施意见》《山西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三基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引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费用达到18.2亿元,2016年达到19.78亿元,呈现逐年递增之势,年均增幅近19%。

据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侯彦英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我省现有省级公益性文化机构2个——省图书馆和省文化馆;市级公益性文化机构19个,其中市级图书馆8个、市级文化馆11个。十八大以来,我省实施“百县强基工程”和“万村千乡公益文化建设工程”。目前,全省县级公益性文化机构237个,其中县级图书馆118个、县级文化馆119个;综合文化站1409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196个、街道文化站21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8万余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多项举措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以试点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省级总分馆制度实现通借通还;持续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充分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在多项举措支撑下,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2017年,我省确定17个县(市、区)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县,积极探索县域内总分馆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长治市和朔州市省级试点的作用,推广长治市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经验,“百乡千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得以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推行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措施。我省相继成立了省图书馆理事会、省文化馆理事会和朔州市图书馆理事会。

省图实行业务总分馆建设,到目前为止,在全省各市、县共建立了165个业务总分馆,各级图书馆之间实现了借阅证的“一卡通用”和图书文献资源的“通借通还”。

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综合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工作,将全省免费开放配套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全部实现免费开放“零门槛”进入。

依托山西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统筹全省数字文化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前期已完成《山西村落》《山西古建筑》等系列文化专题片150余集,建成《山西戏曲》等多媒体资源库6个,整合制作元数据2万余条,地方文献数字化万余页。

近两年,我省还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力度,组织农民工歌手大赛、“雏菊奖”青少年艺术大赛、“手拉手——让梦想成真”农民工子女免费艺术培训活动等。各市也纷纷树品牌、强服务,开展暖心文化活动。太原市群众艺术馆的老年大学被列为第三批全国试点,沁源县图书馆组织“帮兄弟回家”春运购票活动,极大丰富了特殊群体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

惠民服务常态化、多样化、品牌化

文艺要始终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我省惠民服务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品牌化的特点。仅2016年一年,全省累计组织品牌节庆活动84个,提供文化活动3.91万余次,参与人数696万余人次,惠及人群1006.3万余人次。

“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文源讲坛”系列活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大地情深——“群星奖”获奖作品巡演、“春雨工程”山西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活动深入基层,持续开展。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极大地丰富了我省各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被列为2017年山西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各文化团体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深入乡镇、农村,全年完成演出任务15349场,惠及人民群众800余万人次。此外,长治和晋城的“文化低保”工程、太原的晋商演出周、临汾和忻州的下乡演出、阳泉的“群星风采”广场消夏晚会、长治的民俗文化大院、晋城的周末大舞台、运城的“群文风采”、临汾的“大美临汾”等地方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深入人心,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产品。

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全省群众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长期扎根基层、扎根生活,开展卓有成效的艺术创作,形成了优秀的文艺创作团队,取得了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晋城市的“太行风上党八音艺术团”和“太行风合唱艺术团”在文艺创作和表演上真正冲出太行、走向全国、唱响世界。长治市积极实施文化品牌化,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培训提升

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教育培训是我省提升基层文化队伍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区域性培训、省级培训和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国家级培训等方式,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得到不断充实。2016年,全省累计举办各类培训1.23万余次,参训人数为82.9万人次,其中业余文化队伍参训人数为21.19万人次。2017年,省级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参训人员达2200余人次;选送50名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市县逐级培训2.8万余人次。

朔州市在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方面不断创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文化建设实际的人才培训新途径,取得良好效果。为解决基层管理人员不足,特别是乡镇和农村文化管理人员匮乏的现状,朔州市、县、乡三级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配备了115个岗位的服务;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齐了站长和专职管理人员,每个行政村明确了1名文化指导员;结合“小戏小品小剧种”展演和“山花奖”展演,按照“现场观摩、理论培训、模拟实践、讨论提高”的模式,每年对县乡基层文化管理人员进行15天以上的集中培训,年培训200人次以上,基层公共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中来,享受到公共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带来的文化生活的便利和丰富,感受到公共文化之光的温暖照耀!

本报记者 孙蕊 本报通讯员 樊佳琦

  • 上一篇:今年军队院校在我省招生396人
  • 下一篇:李正印出席“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