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深度贫困县,脱贫的出路在哪里?大宁县以购买式造林为抓手,实现了增收增绿双赢
素有“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之称的大宁县,既是生态脆弱区,也是深度贫困县。
要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出路在哪里?
在省委“‘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绿化和脱贫‘两个攻坚战’”决策部署的指引下,大宁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打响了一场“生态扶贫”攻坚战。一年多来,生态与脱贫的“双赢”已经生动地呈现出来。数字显示:2017年造林投入资金达到了5716.56万元,几乎相当于“十二五”期间的总投入;全县购买式造林5.3万多亩,生态脱贫1562户469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3%。
这么大的成效,动力源在哪儿?县委书记王金龙分析,靠的是创新造林机制,推行购买式造林。
什么是购买式造林?简单来说,就是由政府制定规划、标准,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种树,验收合格后政府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行回购。
车出县城,道路蜿蜒,满目皆山。来到曲峨镇白村,听到最多的是购买式造林。
白村是大宁县购买式造林的两个试点之一,辖区4个自然村,共有269户102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5户432人。2017年,全村造林3500亩,使80户200人实现了脱贫;3年后,村里14个贫困户户均将拥有250亩的林木,实现一人造林、全家脱贫的目的。
生态扶贫,如何能惠及贫困户?
县里规定购买式造林的承接主体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80%左右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林业部门规划先行投资投劳造林,经专业验收合格后由政府购买。
欣达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了曲峨镇白村的购买式造林,2017年造林面积达3500亩。合作社领办人冯明星介绍,贫困户直接参与造林工程,并对新造林地进行抚育管护,由乡政府和造林合作社签订合同,县政府按国家、省、市级造林工程投资标准确定购买价格,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办法购买造林成果,贫困农民就地转化成造林工人和生态护林员。
三分造,七分管。除了造林,管护也是贫困户的一大收入来源。
只要有空,徐家垛乡索堤村村民贺保生都要到山上转悠,看哪棵树需要培土、需要修剪,有没有毁林、毁苗的。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承包的造林任务,可得保证成活率了,否则政府就不回收,咱也就没钱赚了!”
“67岁了,我这岁数打工没人用,能在村里干点零活,还挣这么多钱,想不到啊!”贺保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两口种几亩薄田,年收入不足3000元。去年加入村里的造林合作社后,仅靠种树管护就收入1万多元。
王金龙说,购买式造林为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架起了桥梁和纽带,赋予了贫困群众生态建设权,撬动了社会资金参与造林,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其核心是在造林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森林市场,进行市场化造林。
生态扶贫是我省的创新之举,意义多元,潜力巨大。如何让其释放更大的潜能?
大宁县把“购买式造林”经验引申到交通、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并在7个村开展试点,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得到务工机会。
实施路径是:村党支部发起成立“村社合一”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耕地、林地等资产折股量化,自愿入社,合股联营,市场化运作开展多种经营,构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
据测算,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接造林、水利、道路、贫困村提升等工程,7个村投入资金2433万元,可增加群众务工收入336万元,带动贫困户250户639人人均增收4247元、非贫困户91户263人人均增收2449元;每村平均投资347.6万元,可为集体创收169万元,村均24万元。
保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的大宁正大步迈向未来……
本报记者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