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山西新闻

医学走向前 看病少痛苦

时间:2018-08-02

  7月25日下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王东文带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实施一例泌尿外科手术,这也是达芬奇在该院2017年5月正式上岗以来,实施的第231台手术。达芬奇在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有技术创新和高难度的手术中大显身手。 图/文刘世珍 秦洋

编者按

多年前,医疗技术水平有限,风湿病成公认疑难杂症,做胃镜等检查备受痛苦,影像检查需要冲洗胶片,开颅手术、替换关节更是“鬼门关前走一遭”,开方抓药有时会扛着“一麻袋”中药回家。几十年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疑难杂症有了治疗之道,医学检查患者少受折腾,微创技术减少切割之痛,急性发作重症患者能快速救治。编者撷取几位患者、医生的经历,以一个侧面展示医疗卫生事业之发展和成果。

换了关节幸福增

10多年前刚退休下来,顿觉时间充裕,遂把锻炼身体提上日程。于是除了走路、跑步,乒乓球、保龄球亦不辍手。岂料乐极生悲,运动过量,膝盖受损,疼痛异常,医生拍片诊断为:左膝关节骨质增生,间隙变窄,软骨磨损等。

一场10年之久的治疗之路开启,吃药、打针、针灸、按摩、烤电,各种手段轮番上阵,收效甚微,膝盖疼痛非但未去,愈发加重,连去楼下超市购物都不可得。某次从北京探女归来,在太原南站走错通道,膝盖已无法承受绕路之苦,只得坐于拉杆箱上,由爱人拉着走,箱子轱辘坏了1个,拉杆再也塞不回去。病痛期间,心情烦闷,痛苦无以复加,能吃能喝不能动,此病害人不浅。

其间,约四五年前打过一次封闭针,管用了1年多,后复发,再打,只管了3个月。2015年,偶见一邻居弯曲了几年的双腿变直,行动如常人,问讯得知做了关节手术,能下楼买菜、接送孩子。了解才知手术并不是把关节去掉,换为机械假体植入体内,只是根据情况修复。

自己不放心,总觉得换关节乃大事,遂又询问医生、患者多人,终下决心。上手术台、麻醉、关节修复,2小时完成。原来只是在上下关节磨损处包了一层薄薄的钛合金。经过两三天康复训练,四五天出院时已能自己行走。回到单位宿舍,患同样病症的同事皆来问讯,在我的现身说法下,又有4人用手术办法解决了关节问题。

张迎瑞

再给我做次胃镜

我读中小学时,父亲经常闹胃病,疼起来惊天动地,要么肚子顶住有棱角的东西汗流不止,要么双手按着腹部痉挛不已。吃饭,稀的、冷的不敢动,太硬、太热也不行。农村条件有限,医治乏术,大夫建议打杜冷丁,睡而忘疼。无准备,发病时全家忙乱,备上一两支,他觉察到就会发作,以至渐渐成瘾。1984年我考上大学,父亲心情大好,胃病一夜消失,吃喝再无禁忌,几年时间暴增50公斤,最终卒于心梗。

由于小时候忍饥挨饿、饮食无序,大学毕业未几,我也和父亲一样患上胃病。到省武警医院检查,不吃早饭已然心里发慌,陡然见从患者嘴里抽出长约一米、直径几公分的软管,顿时恶心至极。轮到我,另拿一条从嘴里往腹部塞,失败两次,第三次大夫一手搂定肩膀,口说“放松”,一手猛击背部,护士趁虚捅将进去。七尺男儿即刻涕泗滂沱,尤其无法呼吸,接近窒息。大夫持管看视一阵,施然抽出,界定病症,开方开药。

七八年前,胃部、胸口不适,到铁三局中心医院求治。因为知道科技了得,今非昔比,一去即提出做胃镜检查。70多岁的老大夫分外高兴,连称少见。中年大夫拿前缀探头、线绳粗细的管子往下走,抵达目标,指着电脑屏幕滔滔解释。不痛不痒中很快完事,取药走人。

3个月后,依约会见大夫,说完效果和感谢的话,我请求再做一次胃镜。老大夫目瞪口呆,急急叮嘱快快安排。

侯红武

生死相隔三十分钟

今年3月14日于赵玉明而言,是经历生死的一日。时隔数月提及,他仍心有余悸,“如果不是急救措施迅捷、专业,我肯定不行了。”

56岁的赵玉明是太原学院园林科研所工程师。是日上午10时许,正在工作的赵玉明突感胸部闷疼,旋即瘫在座椅上,失去意识。同事见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不到10分钟,太原市急救中心煤炭站救护人员赶到现场。医生樊尔璐检查发现,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瞳孔散大,颈动脉搏动消失。他立即继续胸外心脏按压,并指导护士进行心电图检查,开通液路,静推肾上腺素。很快,心电图显示室颤。果断给予电击除颤抢救后,赵玉明心跳呼吸恢复,遂转至急救车上,持续进行心电监护。送医途中,心电监护仪提示其快速心律失常,静推心律平治疗后,心率渐趋正常。急救车驶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刚停稳,赵玉明苏醒过来,长出一口气:“我刚才怎么了?”此刻,距突发昏厥半小时左右。

太原市120院前急救体系始建于1985年。樊尔璐说:“以前急救车上设备简陋,大多只能将病人尽快转送至医院或做简单救护,如今已发展成移动ICU,不仅配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设备,部分车辆还安装了音视频信息传输系统,能及时将生命体征传至医院,由院内专家指导救治,并第一时间启动手术导管室,有效缩短抢救时间。”

邬帅莉

脑部手术不开颅

今年50多岁的太原市民张某出门就要戴顶帽子,这是15年来的习惯。这不是因为他耍酷赶时髦,而是确有原因。2003年的一天,他因为一次意外从高处摔下,昏迷了好几天,做过开颅手术后慢慢康复。手术在头上留下一条长长的疤痕,也成为终生印记。

随着技术发展,微创手术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像张某这样原来必须开颅的患者,有了更好的救治方案。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宝来介绍,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显著优势,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暴露和干扰,操作更精准细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和康复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目前,省人民医院开展的微创手术包括: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介入手术,立体放射治疗、神经导航及立体定向手术。

来自吕梁的王某就是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受益者,他通过眉弓锁孔手术切除脑深部病变。手术时,医生在王某的眉毛处采用微小直切口,剖开一个2厘米左右的微型骨窗,通过显微镜或内镜完成手术,切口缝合后只要粘创可贴即可,眉毛长出后,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刀口,大大改进了以往患者需剃光头、采用瓣状大切口、大骨瓣开颅的常规手术方式。康复后,王某感慨:“以为要开颅,没想到只在眉毛处开了个创口,就解决了大问题,真让人惊叹。”石成长

一麻袋变成一小包

7月19日上午,年逾七旬的太原市民赵建成(化名)在山西省中医院门诊一楼大厅快递处填写快递信息。“看病后,我只要将家庭地址在医院快递处填写,当天就能在家门口收到药品快递。看病买药的方便、快捷以前想都不敢想。”

药剂科主任王世伟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药品申领、供应、管理全靠工作人员手工统计,效率低,还会出现药品过期现象。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药师回忆,那时患者购买中药饮片必须在窗口排队,等着药师一味药一味药手工划价,然后再拿着划好价的小条去收费窗口交费,之后再次返回药房等着药师调剂药品。经常有患者得把一麻袋中药饮片扛回家。

王世伟说,现在药剂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药房发药、药库管理系统建立,实现了药品划价收费的快速、准确,药品管理的方便快捷,只要在计算机系统点击查询功能,药房所有药品有效期、批号等信息就会快速统计呈现。今年将引进自动调配系统,到时西药自动调配,可大大缩短患者的取药时间,降低调剂药师的工作强度。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免煎颗粒体积小、重量轻、不用煎煮、携带便利、服用方便,医院药剂科引进中药免煎颗粒自动化调剂系统,实现了药师可精确、快捷、安全地完成处方颗粒调剂,患者享受到卫生安全、携带保存方便的中药,以前患者扛着“一麻袋”中药饮片回家成为了历史。

牛景霞

多年风湿一朝除

山医大二院风湿科主任李小峰上世纪80年代就读医学院校,开始涉足杏林。当时,他家乡的大妈身体无力、手脚发麻、四肢沉重已有7年,听说小峰考上了医学院,就从长治到太原找他看病,李小峰领她去各大医院求诊。

那时医院都没有开设风湿免疫科。风湿病属于常见病,由于诊断及治疗难,长期被公认为疑难杂症,最后大妈只能前往北京看病。在京期间,大妈尝试了许多办法,但病情一直在恶化。再过几年,手指关节严重变形,腿脚不听使唤,还拄上了拐杖。她最终放弃了治疗,绝望地回到家乡。

这件事情对李小峰触动颇深。他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风湿专业,考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从风湿病学界创始人及泰斗张乃峥教授。博士毕业后,他回到山医大二院,着手建立了先进风湿免疫专科实验室。之后,他带领团队提出了治疗风湿性疾病新理念。经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与国际常用联合方案相比,疗效显著提高,副作用明显减少。

李小峰团队为一名68岁的内蒙古赤峰患者何文(化名)治疗。她患风湿病多年,四处求医,一直用激素维持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越来越重,痛苦不堪。在山医大二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后,经过半个月治疗,症状得到很大改善,而且至今病情一直未曾复发。现在,千千万万个像何文一样的风湿病患者,摆脱了疾病困扰,过上了正常生活。

王志海

机器扫过 身体门清

原山医大二院影像科主任孟祥文从医58年。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医院还没有影像专业,只有放射科,科室只有自制快速换片机、照相机、胃肠造影透视机等简单设备,资产仅上百万元人民币,每年提供检查4万人次。患者检查时,只能在暗室条件下进行,不允许有阳光和灯光射入,而且机器运行时会发出轰隆声。冲洗出的片子是湿漉漉的,需要进行晾晒,图像质量很差,容易遗漏病灶。

现在,医院影像科设备齐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专业特色的影像诊断和治疗学科,每年可以提供各种影像检查16万人次以上。科室设备总资产已达到7亿元人民币以上。最有代表的是全球首款3.0型核磁共振和后超高端256排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被称为医院的两艘“航空母舰”。

年轻医生孙凯操作着新型核磁共振仪器,患者安心地躺在舱体内,耳边没有一点噪音。机器能为患者进行全方位扫描,实现每个器官的每个部位都没有盲区。后超高端计算机断层扫描仪不仅实现了能谱区分不同的物质,去金属伪影,单能量成像,扫描宽度覆盖人体所有部位,扫描速度明显加快,而且在实时成像、及时取片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现任影像科主任赵卫东介绍,随着远程诊断、模拟和手术路径设计、机器人操作仪器等新技术应用,医学影像事业开始进入全新时代。

王志海

新农合带来新生活

我是河津市赵家庄乡北里村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工作几十年来,目睹过农民看病治病的艰辛。早些年,因为没有医保,农民一旦生病,所需费用都得自己负担,有人生了病甚至硬扛,不敢吃药,也吃不起药。

李某今年77岁,患有支气管哮喘病、慢性心肺病,平时走路上气不接下气,非常痛苦,多年打针、吃药不断,家里负担很重。新农合实施后,他纳入了慢性病管理,现在不但可以定期做免费检查,而且每月还能得到免费供给的百余元药品,住院治疗的医疗费85%都可以报销。李某现在逢人便感慨:“要不是新农合,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去年上半年,村里一位60多岁的农民李某某突感身体不适、乏力、咳嗽、胸痛,用了镇咳、平喘、消炎等药后收效甚微。拍X光片检查后,考虑为肺部肿物,我们建议他到上级医院确诊和治疗。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精神压力,他发愁:一家人以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平时省吃俭用,这一看病得花掉多少钱啊!后来听说国家对大病医疗报销的比例很高,他们决定转院治疗。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现在病症已有所好转,所花医疗费也大部分都报销了。李某某感激地说:“合作医疗就是好,不然这病真把我们花穷啦。”

村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自从有了新农合,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农民看病有了保障,生活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李开印

  • 上一篇:山西旅游牵手国内8大集团
  • 下一篇:省公安边防总队开展官兵家属进警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