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习近平
“老崔……过来!”晚上9时,灯光映照下的办公室里,68岁的姜华文大声招呼。老崔应声进门,像以往一样给音箱充上电,把话筒的电池摁进充电器。
姜华文是长治市老干部宣讲团团长,第二天在壶关龙丽庄村有一场宣讲,他得提前安排。老同志们都买了智能手机,早已习惯了这种紧急通知,总能随叫随到。
7月28日上午7时,姜华文已站在办公室门口。天空阴沉,凉快的天气正适合老伙计们出动。准备停当,参加宣讲的程东海、李惠兰、史曙萍陆续报到,鱼贯上车。
▲宣讲团常用的“老爷车”。
车是雇的,100元一天,再给加50元的油就行。在李惠兰看来,这辆开了16年的车该进博物馆了。
“好车租不起。”她回忆去武乡宣讲的情景:山高路陡,车爬不上去,司机让大家下车,把车倒回来,再加速才能冲上去。大家都把它称作“老爷车”。
▲杨边海演唱歌曲。
龙丽河畔,清风拂柳,蝉声鸣叫,广场上已经聚起150多位村民。76岁的杨边海清唱了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嗓音洪亮,现场掌声雷动。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翻山涉水两肩霜花。”宣讲团一共有28个人,都是退休的老干部,平均年龄68岁。花白的头发不怕再白些,酸痛的腰腿不能阻挡宣讲的步伐。他们东跑西颠,翻山越岭,山庄窝铺,车里休憩,最多时一天能跑4场。姜华文坚持用这首歌开场,唱出宣讲团的精神。
宣讲团成立于1989年,29年累计宣讲3700多场次,听众40多万人次。长治的10个县(市、区),他们留下足迹。这回,是宣讲团第4次来到龙丽庄。
▲姜华文宣讲。
当日的宣讲主题依然是“十九大报告之乡村振兴战略”。从十二大到十九大,姜华文干了一辈子理论宣传工作,肚囊宽敞,从来不念稿子。宣讲团里有能人,把中央精神编成上党梆子、快板书、诗歌,李惠兰普通话最好,群众就爱听她朗诵。老同志们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诠释报告,不讲大道理,说到了心坎上。
长治县琚寨是有名的先进村,宣讲团把乡村振兴讲得透彻,村干部在政策指引下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村干部坚持要送给姜团长一把村里特产的菜刀,老姜说什么也不收。
▲王春先校对文字。
自办的内部刊物《长治学习与宣讲》,姜华文视作宣传阵地。从选题到写稿,从排版到校对,老人们办得颇为认真。十九大闭幕不久,宣讲团决定出一期特刊。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如何整理?先把全文一字不落印出来,再划分段落,拟定问题,一共整理出202问。当时不到11月,印刷厂办公室里尚未送暖气。寒流来袭,老人们把棉衣裹得再紧一点。史曙萍大姐冻感冒了,被大家劝回家。姜华文也扛不住,但作为主编坚决不走,从里屋找了一条大毛毯披在肩上继续干。两天半时间,特刊终于付梓。功夫不负,刊物在宣讲中派上了大用场。
29年来,宣讲团共编印学习资料(书籍)18种,164期,480余万字。刊物印出来,不能让它沉寂在文件柜里,必须发挥它的作用。
▲郭怀存老人拉着买菜车送资料。
雇的车不能天天用,从2015年开始,负责送资料的是年过七旬的郭怀存。他需要给170多个单位和退休领导送刊物。郭怀存每天拉着老伴买菜用的小推车,进大院,爬楼梯,抹抹汗,默默送,每期的1500本,半个月送完。
长治市老干部宣讲团,是从中央到地方庞大宣讲队伍中的一叶扁舟,打通了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把党的故事送进千家万户。
数说宣讲
山西省委常委带头,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省委举办10期省管干部学习班,全省轮训县处级干部23456人次。
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进基层”主题宣讲3万余场,直接受众300余万人次。2017年秋季开学之际,全省大中小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同上“开学第一课”,受教育学生达500余万人次。
党的十九大以来,组织开展各类宣讲20多万场次,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入心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