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珍(前排左二)和乡亲们走在新修的大路上。
从一片远近闻名的穷山恶水之地跃升为脱贫致富的榜样,刘寨村走过了怎样一段求变之路?从一个村子720口人,仅剩200余名老弱病残留守,到现在一半以上人口返村创业,村民们为什么回流?从2011年勇挑大梁到用不长的时间让刘寨变样,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究竟干了哪些实事?8月10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专访了程玉珍,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解决村民吃水难、行路难
村委会大院宣传栏上的一张老照片诉说着刘寨村的昨天。一个荒凉的山坡上,星星点点散落着几户破败的民房,房后就是黑黢黢的山沟。与如今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楼房,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村委会大院,山西晚报记者见到一名精干的中年妇女,短发,说起话来嗓门响亮,她就是刘寨村的党支部书记程玉珍。
“我是1992年嫁到刘寨村的,结婚那天在村里举行了个典礼,第二天就和丈夫回县城住了。后来的十几年里,我和丈夫白手起家,在县城开了美容院、旅行社,还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做得总体来说还可以吧。”程玉珍和山西晚报记者说。
刘寨村房前屋后都是沟,出门爬坡两脚泥。260户村民、在册人口720人,常住的只有268人,大多还都是老弱病残。村里一年又一年延续着它的贫穷,村干部改选了很多次,可谁来了也干不下去,因为底子太差了。
程玉珍两口子都是有爱心的人,自己富裕了,也时常给困难群众捐钱捐物,但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老家的村民。2011年,又一次村干部改选的时候,很多人想到了她。于是,连续一个月,村民们一拨又一拨去县城找她,请她回村主政,最终她以高票当选刘寨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程玉珍才发现,当村支书和经商完全是两回事。去县里开会,她压根儿听不懂人家在说些啥。回到村里又琐事一堆,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干。“你家缺什么?你会干什么?你想怎么干?”程玉珍首先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所想所需。
“闺女,你能不能让俺们用上自来水?岁数大了,走不了远道提不动水嘞。”“闺女,你不是有小汽车么,能不能拉上俺们上县城瞧瞧?”回忆起老人们当年这些朴实的心愿,程玉珍忍不住落泪,“因为交通闭塞,村里好多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
经走访发现,吃水难、行路难是村民最迫切期望解决的问题。方向找准了,项目确定了,资金从哪里来?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程玉珍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美容院作抵押,贷款150万元投到建设中。
自来水有了。路,成了第二件摆在她面前的大事。在程玉珍的带领下,一条通往壶关县城的公路也很快修通了,村民从此告别了羊肠小道,到县城原本40分钟的路程缩短为20多分钟。
为村民修新房建养老院
水通了,路通了,房子呢?在程玉珍看来,得把旧房子改造一下,才能安住村民的心。2011年程玉珍第一次回到村里时,全村260户只有一幢新房子。
刘寨村位于一处山洼里,到处是荒沟和山坡,山坡最高处28米,荒沟最深处40多米,村民的房子多是依山势而建,张家的房顶有可能和李家的房子地基齐平,爬山下沟,村民出行极不方便。
程玉珍决定在新建住房时,把山坡削平,把荒沟垫平,工程量非常大,资金缺口也很大。程玉珍再次抵押贷款150万元,开始了愚公移山般的拆旧房建新房工程。
谁都知道,拆迁工作的难度非常大。村民都想住新房,但又担心新房修不起来,连旧房子都没得住。
拆迁工作中,村民的质疑让程玉珍犯了难。思来想去,她决定给村民吃颗定心丸——“我垫钱,先盖房。”对于仍不想拆迁的村民,她挨家挨户做工作。在程玉珍的鼓励下,拆迁动员大会的第一天,全村80%的村民现场签订了拆迁协议,第二天拆迁工作就正式启动。从2012年4月到10月,刘寨村第一期20多户新房就已竣工,目前已有80多户村民搬进新居。
村民如愿住进了二层小楼,程玉珍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这期间她听说了一件事:村里的一位五保户在家去世两天以后亲戚们才发现。
“一定要安顿好27个五保户,决不能让这样的事再次发生。”程玉珍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修建养老院!
2012年,程玉珍再次自筹资金建起了养老院,村里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全都免费入住。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时,养老院一位老人激动地说:“现在不光村里的日子过得好,我们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有的住,有的吃,每月还有零花钱。”
建大棚搞养殖鼓了村民钱袋子
刘寨村只有400亩平整地,其余都是山地、坡地,且远近不一,生产劳作很不方便。再加上大部分村民以在外做买卖为生,村里仅有的地时常无人耕种、管理。
程玉珍琢磨,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她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总结土地分布情况,做起土地使用权流转这篇“大文章”。不久,关于部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村民代表大会在村委会召开了。在会上,她为村民们详细分析村里土地情况,提出了转、租、自用三种利用方式,平整的400亩地流转出来盖大棚;山地种上核桃、枣等经济林,开展专业养殖;一些分散的地种植小杂粮,注册品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
程玉珍经过考察,决定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但大棚建起来后,很多村民都持观望心态。
“我种出来,你们看,成功了,谁想承包谁承包。”程玉珍撂下这句话。结果当年大棚种植收入就达40万元,第二年,很多村民都积极签订了承包协议。现在刘寨村的蔬菜大棚已经扩建到90多个,每个大棚每年产值近10万元,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务工问题,还吸引了其他乡镇的村民来这里打工。近几年,刘寨村陆续有200多人从城里回到了村里。
多种经营才能拓宽致富路,程玉珍广泛征求乡亲们的意见,除了种植大棚蔬菜,还带领村民进行山羊、土羊养殖,组织妇女们在农闲时节做手工布鞋、珠编工艺品,把村里种植的绿色小杂粮进行包装。“这些手工艺品、小杂粮等,我都找到了销售渠道,帮乡亲们增加了收入。”程玉珍自豪地说。
为了不断增加村民收入,做强做大集体经济,程玉珍不停地想招儿。建大棚,建养老院,支持和组织各农户分散饲养土鸡,种植小杂粮,并成立了合作社,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她还摸索出“新型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如今刘寨村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村扫除懒气、扬起正气、扶起志气、提高勇气。建设手工石磨豆腐厂、手工醋厂、小杂粮加工厂;挖掘红色文化,开发古栈道和溶洞,建民风民俗一条街和15家农家乐等;发展环保、绿色、休闲为核心的乡村游、骑车游、徒步游、采摘游等项目,刘寨村正被打造成美丽的田园经济农庄。
本版采写/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个人简介
程玉珍,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被授予“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工作实绩
刘寨村曾是全县闻名的乱村,上访告状、打架斗殴、邻里矛盾的事常常发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刘寨村的光棍有30余人,邻里不和、兄弟相争,有的老人无人赡养、有的孩子上不起学,危旧老土房年久失修,杂草丛生……老百姓安于现状,村上的懒人、闲人不是赌博就是偷盗,程玉珍看到这些情况,深思熟虑后,认识到要让一个村变好,既要改变老百姓的心态和思想,也要从解决村上无依无靠老人的居住、生活问题入手做一些真正能帮到村民的事情。因此,经支、村两委决定并由程玉珍出资建立了养老院,并制定了以诚立信、以孝兴村的治村理念。7年多来,程玉珍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挖山修路、填沟建房、开荒造地、兴业富民,把一个昔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和谐稳定的新农村。2016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00元,2017年达到6400元,交出了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优异成绩单。
组织评价
面对班子软弱涣散、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动力不足三大难题,程玉珍同志坚持听百姓说事、让党员议事、为群众干事、请群众评事,以党风带乡风、以党员带群众,建强班子、改善设施、发展产业,用7年时间让这个曾经的穷村乱村打了个“翻身仗”,取得了亮眼的发展“成绩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程玉珍身上闪现着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创新实干、尽心尽责的宝贵精神,是发挥好“头雁效应”的典型例子,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有着广泛的示范效应。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支部书记是村党支部班子的主心骨,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农民群众的当家人,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近年来,壶关县把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来抓,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多种渠道选人、多种方式育人、多种机制管人,在全县营造了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由此,涌现出了像程玉珍同志这样的生动典型。
——中共壶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毛晨霞
为您心中的最美村干部投票吧
9日起,山西晚报推出2018“山西最美村干部”候选人系列报道,并通过网站、微信等方式集中展示他们的感人事迹。2018“山西最美村干部”评选活动群众投票环节同时启动,您可通过网络投票、微信投票两种方式,为您支持的候选人投出宝贵一票。您的支持将成为评委选择2018“山西最美村干部”的重要参考!
投票时间:2018年8月9日8时-8月30日18时
网络投票:登录山西全搜索网进入活动专题网页进行投票,或直接输入网址http://zmcg2018.sxqss.com.cn进行投票。每个IP每日限投1次(最多选10名候选人,可少选)。
微信投票:关注山西晚报官方微信(shanxiwanbao)或山晚公益公众号(sxwbgy),发送关键词“投票”,进入投票页面;或在公众号底端自定义菜单栏点击“最美评选”,进入投票页面。每个微信账号每日限投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