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单片机上,集合了中央处理器、定时器、脉宽调制电路等多个部分,密密麻麻地将这一块硅片填满。李帅边调试边说:“这是机器人的‘大脑’部位,机器人做的任何动作都要靠它来实现。”
8月中旬,正值暑假,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园却并不冷清。机器人团队的一百余号学生都留在学校,为比赛做最后的准备,李帅也是其中一位。
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一个月调试出水上垃圾收集器
虽已入秋,但八月的校园里,蝉鸣依旧。暴热的太阳下,李帅和他的组员们一起,将机器人放入水中,观察运行情况。老师也在一旁做指导:“螺旋桨还有一半在水面上,你们应该加重机器重量,螺旋桨完全入水后才能游得更快。”自放暑假以来,这是李帅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有实地观察,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李帅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吃早餐,八点到达实训基地,风雨无阻。没有暑假,更别说双休了。可一旦扎进机器人的海洋,李帅和小组成员们都毫无怨言。小组由五位成员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从机器人的内核到外观,甚至慕课视频的制作,分工明确。李帅算是小组里的“灵魂人物”,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都由他来设计完成。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机器人团队的训练基地总是灯火通明,从早八点到晚八点,十二个小时的工作依旧让学生们意犹未尽。“我每天八点走,这都算早的。”李帅说,很多同学甚至会通宵调试机器人。他们小组从放假开始连续工作一个月,终于将现在的水上垃圾收集器调试妥当。他们制作的水上机器人,可以在水上收集垃圾,机器人的前方还安装有摄像头,可以起到探测水面环境的作用。
从零基础到小组长 萌生过退意但依旧选择坚持
制作机器人的步骤极其繁琐,若非兴趣使然,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更别说钻研了。太原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的训练基地里,时常能看到边调试作品边查询书籍的学生,厚厚的一本专业书已经翻到页脚破损。
“确实有人中途退出,坚持不是容易的事,说实话,我也萌生过退意。”李帅告诉我们,他刚进入社团,就遇到了一次“意外”:机器人团队每周都有一次集中学习的时间。除此以外,“老带新”也是他们学习的方式之一,初入社团的学生,会有上一届的学长来指导。可是他们小组刚确认项目准备学习的时候,上一届的学长却忽然有事请假了。
但项目不能搁浅,克服困难也要继续,老师将这个重任交到了李帅的手上。“学长给了我一套学习资料,我需要用一周的时间学习并消化后讲给我的组员们听。”李帅说,那个时候压力很大,自己也是零基础,却只有一周的时间入门,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一周过得很艰难,他手上只有两三本专业书和几节视频课,每节视频课40分钟,总是看个10分钟就关掉。“枯燥又乏味,实在学不进去。”每次想退出的时候,李帅总会暗示自己,再坚持一下。“后来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弄清楚了基本原理,上手还是很快的。”一周后,李帅成功地为组员们做了第一次培训。
带领团队解决技术难题 未来还有更多可能
为了使水上机器人的运行更加稳定,小组的队员改单体船为双体船,船体也尽可能轻一些。可第一次下水实测的时候,螺旋桨没过多久就停止了运转,船体下沉,一个小组的心血都打了水漂。李帅百思不得其解,将机器拿回去仔细研究。这过程中,主板崩坏了好多次,看到飞溅的火星,组内的女生都望而却步。
后来发现,是电流太大了,导致主板被击穿。可怎样才能让电流减小,又能保证机器的动力呢。李帅查阅了许多书籍,请教学长,泡在论坛里查帖子……几乎用尽各种方式,最后找到了电调。用电调提供动力,不仅电流稳定,还方便装配。这一问题的解决,彻底打通了他们通往比赛的最后一道关卡。
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就要开始了。问及对比赛成绩有什么期望,李帅始终保持着同龄人少有的镇定,淡淡地说道:“我觉得拿到一等奖的希望还是挺大的。”
关于未来,李帅想尝试的还有很多。机器人始终是他的爱好,非标准擂台赛更吸引着他去努力。李帅说,如果参加非标擂台赛,从主板到最终成型全部需要自己完成,虽然难一些,但可以更精细地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富有挑战性,很吸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