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崇高的祭祖仪式,首选陕西黄帝陵祭黄帝。那么,黄帝祭祖祭谁?这不是一个无厘头疑问。在运城万荣县的黄河边,有后土祠建筑群,留有黄帝扫坛处。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祭拜祖先女娲的。
到运城访古,好些地方是必须去的,在这些必须去处中,供奉后土圣母的后土祠当为首选。因为中华民族传说,我们都是由女娲用泥巴捏出来的,从科学意义上推测,中华民族处于母系氏族的时候,女娲是氏族的领袖。
万荣后土祠,是中国家祠之祖,换句话说,是中华民族的祖祠。
文献佐证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於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於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丘,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
——《史记·封禅书》
后土祠,海内祠庙之冠
后土祠坐落在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黄河东岸,距万荣县城40余公里。这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汾阴脽”,是汾河在此处汇合于黄河后,形成的一片肥沃的土地,脽是女性的胯部,广义指生殖繁衍。女娲抟土造人即在此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土祠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祠庙之祖。
坐北面南的后土祠东,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东西五虎配殿、秋风楼等,建筑宏伟,结构精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编修的《蒲州府志》称其为“海内祠庙之冠”。山门与井台组成国内罕见的“品”字戏台,对研究中国古代舞台形制提供了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正殿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极为珍贵。各建筑物上的悬雕,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是后土祠内的压轴之作,也是闻名遐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层高的秋风楼东依峨嵋岭,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太史公司马迁祠相对,天气晴朗时,站在秋风楼上,看到黄河对岸郁郁葱葱的一片,即为司马迁祠。
祭祀后土,皇帝宣示正统
在明代之前,后土祠一直是皇家祭祀场所。任何一个皇帝,如果想让天下人说自己做皇帝是天授——老天爷选择的,需要到泰山祭天,而想要营造自己是中华民族正统的后代,就需要到后土祠祭地。通俗来讲,中华皇帝的营业执照,是由后土祠颁发的,否则就是非法营业。
所以,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再牛的帝王要办这件事,都需要舟车转换,巴巴地到山西的万荣来,斋戒沐浴后,虔诚祷告。
皇帝到后土祠祈求什么呢?愿望无非两个,打粮食,生孩子,祈求土地之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中华始祖保佑自己子孙繁盛,得享太平。
后土和女娲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这是有争论的。但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一直在此把土地最高之神、华人最远之祖,兼最早的“送子娘娘”合在一起来供奉。这些风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有史料记载的传说中,黄帝之后,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都在汾阴脽举行过祭祀活动。
到汉代,汉文帝派遣官吏在汾阴的黄河岸边修建了后土祠,结束了之前露天扫地设坛祭祀的传统模式。
之后随着黄河、汾河河道频繁变迁,后土建筑群历次冲毁又不断迁移、重建。明代定都北京后,距离万荣实在有些远了,想了个变通的办法,建立地坛,改为在地坛祭地。
也是在明代,由于黄河干流东移,汾阴脽被河水侵蚀,脽丘塌陷,后土祠受到威胁,在加固保护已经不奏效的情况下,到明万历末年,后土祠整体东移。清顺治十二年,黄河决口,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
康熙元年黄河再次决堤,所有建筑都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万荣县庙前村北。同治六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仅仅3年后即1870年,后土祠再次移建到了庙前村北的一处高崖上,一直保留至今。
对于这样一座岌岌可危的建筑,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动用国库耗费巨资修建?无论明清,皇帝对后土祠都显示出异乎寻常的重视?道理何在?
天坛再近,也是替代,后土祠再远,实为正宗。
60多位皇帝在此祭后土
文献记载汉武帝曾先后多次祭祀后土(有五次、六次、八次之说)。公元前113年,43岁的汉武帝再次在汾阴县祭祀后土。活动仪式完成后,泛舟于汾河中流。由众美女相伴,喝着吃着,听着鼓乐和船工们的号子,汉武帝心情爽极,这时,天空中阵阵雁鸣引得他抬头四望,只见秋风阵阵下草木黄落,白云悠悠中鸿雁南归,不由感慨人生美好只是太过短暂,于是吟下了一首悲凉壮美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就是秋风楼得名的由来。
据《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元鼎四年,汾阴祭祀逐渐形成制度,基本每三年皇帝都要来这里举行一次仪式。
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等人向汉成帝上奏章,认为到汾阴祭祀后土,要“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建议把对后土的祭祀活动改在长安北郊,汉成帝采纳建议,不再去汾阴祭祀后土了。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不失为一种节俭之举,可是仅仅过了两年后,匡衡丢了官职,同僚们议论,这是报应,汉成帝心里也暗怀忐忑。更为蹊跷的是,汉成帝即位许久没有子嗣,于是在公元前14年,皇太后以自己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令,恢复了黄帝至汾阴祭祀的先制。
唐玄宗先后三次到后土祠祭祀,并加以扩建,其规模壮丽,同于王居。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他继位后没有子嗣,到后土祠祭祀后,果然获子,于是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宋真宗还撰文并书写《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安排把自己的伯伯宋太祖、父亲宋太宗一同列入后土祠中,称为“汾阴二圣”与女娲老祖宗“配飨”,一同祭祀,真正把这里当做家祠对待。
现存庙内的明天启年间重刻的金代庙图碑上,记载了宋代以前历朝祭祀修建的记录。据不完全记载,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有考证说,前后共有60多位皇帝在此“认祖归宗”,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