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员在清淤过程中发现的一尊石牛。
山西晚报讯(记者 李吉毅 通讯员 李健)8月25日晚,在晋城泽州县高都镇泽源河景观清淤综合整治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用挖掘机清淤过程中,发现一尊石牛。次日上午,施工人员又发现一尊石牛的残体部分。随着两尊石牛的被发现,印证了高都古镇清代万年古桥有石牛的说法。
作为巴公河支流的泽源河,穿高都古镇而过。每年进入雨季,泽源河河水暴涨很容易淹没泽源河上的万年桥,给附近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6月20日,泽州县泽源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该项目位于高都镇境内巴公河的支流泽源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治理工程和河道景观工程。河道治理长约2.8公里,总绿化面积26876.63平方米,道路硬化600米。
据史料记载,泽源河上的万年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在高都村民间有个说法,万年桥上有石牛。但由于现存的万年桥已没有了石牛的踪影,石牛到底长啥样?是否掉进泽源河中淹没在河床下?这个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始终没有个着落。由于民间说法流传,施工单位在清淤河道时也格外小心,留意是否有石牛的出现。
8月25日晚6时30分,在泽源河景观清淤综合整治工程现场,正在用挖掘机清淤的工作人员在河床中发现了一尊几乎完整的石牛,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打捞起来。
在距离河道施工现场几十米处的一座大院内,打捞出水的一尊石牛静卧在院子一排房子的屋檐下。听说打捞出一尊石牛,附近的村民络绎不绝前来观赏。
据高都镇党委书记李云波介绍,万年桥是清乾隆年间高都老街各商铺的开明绅士马集英、门世儒、马英会、马际伯、原通枢、李悦恭等捐款所修建。为修建万年桥,马集英等人“经数年之久,结千人之缘”而成。至今,桥身仍然保存着当时的“万年桥”石刻匾额。
史料记载,万年桥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距今有235年历史。万年桥设计美观,风格独特,桥身以厚石砌筑,桥四墩三孔,全长23.5米,每孔5.6米,桥石用铁楔加固。在查阅资料时,山西晚报记者找到一本由原泽州县旅游文物管理中心编印的《泽州石桥》画册。据《泽州石桥》文字显示,高都万年桥又名南大桥,为三孔石拱桥。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姚学甲曾撰写《初见万年桥碑记》:河上“旧有小桥,经久沦没”。金代时,泽州人王子荣、刘成之曾建“利涉桥”于河上,大文学家李俊民曾有诗赞美。
古时的泽源河河水清澈见底,水深丈余。为防止雨季河水泛滥,祸害村民,人们就在万年桥四个桥墩上各摆放了一尊雕刻精美的石牛,以此来期盼风调雨顺,泽源河造福一方。
随着年长日久,泽源河河床抬高,淤塞河道,四个桥墩上的青石牛也坠入河中。由于百年来无人打捞,石牛也难觅踪影。
8月25日晚上发现的这尊石牛是用当地常见的青石所制。石牛造型以水牛为基础,整体造型简朴大气。
然而,据村民们推测,这尊石牛应当不是最初为镇河而摆放的石牛,而是其中两尊石牛沉入河底后,又重新补雕的两头石牛。
这尊重达500多斤的石牛,呈卧姿。由于常年受水的侵蚀,石牛头部呈浅黄色,而牛身依然为青石的本色。李云波推测:“这说明,石牛的身体始终在河床淤泥之下,而石牛头部处于淤泥之上,长期受流水的侵蚀。”在挖掘的过程中,石牛的左前腿、左犄角及面部有所损坏,但不影响整体造型的美观。人们在石牛前蹄的空当处发现一铁状物,估计是当时为将石牛固定在桥墩上所安置的。
一位高都镇年过七旬的靳姓村民曾经是镇中学的历史老师。面对眼前的这尊石牛,老人还有印象。他说:“在我八九岁时,还见过这尊石牛,数这尊石牛掉到河里迟呢。”
8月26日上午,在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又从河床的淤泥中打捞出一尊石牛的半截残体。根据石牛被河水侵蚀程度推测,这尊石牛的尾部残体在水中的年限较长,可能是最初摆放在桥墩的四尊石牛之一,其在坠入河中的过程中就断成了两截。
在河道中打捞出石牛后,为保证其他几尊石牛出水完整,高都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正在加紧对其他几尊石牛进行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