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是山西省“城市双修”中生态修复环节的特色亮点项目。2020年,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或将成为现实。近日,山西省住建厅发布《山西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未来3年,我省将开展“城市双修”工作。2020年,将基本实现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截图。
关键词: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头、河流、植被,并通过一系列手段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城市修补,则重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意见》中指出,各城市要制定“城市双修”实施方案,每年确定2-3个重点区域开展双修工作。同时,“城市双修”将与违法建设治理五年行动、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项目相结合。
任务摘要: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生态修复方面,最值得市民期待的,就是我省将完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绿地系统建设,打造大型绿带通风廊道、滨河(湖)空间、湿地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将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原则布局建设,为居民提供均衡、便捷的公共活动空间,力争实现居民步行5分钟可到达一处绿地游园。
此外,我省还将针对现存的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劈山造城、安全隐患突出、生态功能退化和修复利用不足等问题,各城市可根据山体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恢复自然生态。
同时,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开展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城市沟渠和地下水在内的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对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整治,达到长制久清的效果。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保护地下水源。尽量提高水体岸线自然化率,对河道取直、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违法取砂、岸线坍塌等情况提出具体修补措施。
任务摘要:全面推进老城更新改造
城市修补方面,将从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城市公共空间、老旧城区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着手,找出重点“问题”、“短板”和“欠账”,有效治理“城市病”。
针对市政公用设施不足问题,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给水、排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市政公用设施,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承载能力。并对城市内架空线进行调查摸底,制定整治标准和方案,协调电力、通信等产权单位对现有线路能入地的入地,不能入地的按照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的方式进行规范。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将全面推进老城更新改造,完善老旧小区、旧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整治乱摆摊、乱占道、乱设架空线、乱张贴、乱抛物等影响市容市貌和秩序的行为,完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
同时,对老旧厂区建、构筑物进行历史文化价值评估,分析老旧厂区环境改造、功能置换的路径和方式。对能继续使用的进行修缮,以逐步改造的方式进行更新。
在城市旧区改造过程中,还将利用拆迁空地加大小公园、小型广场绿地建设,布置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健身设施。